淋巴瘤的病理病因主要与免疫系统异常、病毒感染、遗传因素、化学物质暴露及放射线接触等因素有关。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

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可能增加淋巴瘤发病概率。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或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监视功能下降,淋巴细胞异常增殖的风险显著升高。这类患者需定期监测淋巴结状态,必要时通过活检明确诊断。
EB病毒、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等特定病毒感染与淋巴瘤发生密切相关。这些病毒可直接感染淋巴细胞,导致基因突变或干扰细胞凋亡过程。EB病毒感染常见于鼻咽部淋巴瘤,HTLV-1病毒则与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相关。
部分淋巴瘤患者存在家族聚集现象,提示遗传易感性可能发挥作用。某些基因突变如BCL-2基因重排会导致淋巴细胞凋亡受阻。有淋巴瘤家族史的人群应关注不明原因淋巴结肿大、发热等症状。

长期接触苯类有机溶剂、除草剂等化学物质可能损伤淋巴细胞DNA。农业工作者、化工行业从业人员等职业暴露人群发病率较高,接触这些物质时应做好防护措施。
大剂量电离辐射可诱发淋巴细胞恶性转化。原子弹爆炸幸存者、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等群体淋巴瘤发病率明显增高。日常医疗检查中的低剂量辐射一般不会显著增加风险。

淋巴瘤患者应注意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避免生冷刺激性食物。治疗期间可根据体力状况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保证充足睡眠。定期复查血常规和影像学检查,严格遵医嘱完成治疗周期。出现持续发热、体重下降或新发淋巴结肿大时应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