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专业护理主要包括预防感染、避免出血、合理用药、营养支持和心理疏导等方面。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患者需通过综合护理措施降低并发症风险。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因中性粒细胞减少易发生感染。需保持居住环境清洁,每日通风消毒,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人群。注意口腔护理,使用软毛牙刷和生理盐水漱口。皮肤破损后及时用碘伏消毒,体温超过38℃需立即就医。严重粒细胞缺乏时需入住层流病房。
血小板减少会增加出血风险。患者应使用软质牙刷,避免抠鼻、剧烈咳嗽和用力排便。衣着选择宽松棉质衣物,防止皮肤摩擦。避免服用阿司匹林等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出现牙龈出血可局部压迫止血,严重出血需输注血小板。
严格遵医嘱使用环孢素软胶囊、司坦唑醇片等免疫抑制剂和促造血药物。禁止自行调整剂量,定期监测血药浓度。使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注射剂期间需预防过敏反应。避免使用氯霉素等可能抑制骨髓的药物,所有用药需经血液科医生评估。

建议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适量增加瘦肉、鸡蛋和乳制品摄入。烹饪食物需彻底加热,避免生冷食品。缺铁时可适量进食动物肝脏,但需注意避免过量。严重贫血患者进食时需细嚼慢咽,防止黏膜损伤。必要时可补充维生素B12片和叶酸片。
长期治疗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护理人员应耐心解释治疗方案,鼓励参加病友互助小组。家属需给予情感支持,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可通过音乐疗法、正念训练缓解压力,严重心理障碍时需转介心理科干预。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需定期复查血常规和骨髓穿刺,监测病情变化。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冬季注意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外出时佩戴口罩,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严格记录出血和感染症状,发现异常及时联系主治医生。通过规范护理可显著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