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缺铁性贫血可通过调整饮食、口服铁剂、静脉补铁、治疗原发病、输血等方式进行。缺铁性贫血通常由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慢性失血等原因引起,表现为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

增加富含铁元素的食物有助于改善缺铁性贫血。动物肝脏、红肉、血制品等血红素铁吸收率较高,菠菜、黑木耳等植物性食物含非血红素铁需搭配维生素C促进吸收。避免同时摄入浓茶、咖啡等影响铁吸收的饮品。长期素食者需注意膳食搭配,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铁剂。
硫酸亚铁片、琥珀酸亚铁片、多糖铁复合物胶囊是常用口服铁剂,适用于轻中度缺铁性贫血。服药期间可能出现黑便、胃肠道刺激等反应,建议餐后服用。维生素C可增强铁吸收,但需与抑酸药物、钙剂等间隔2小时服用。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血红蛋白,通常用药3-6个月直至铁储备恢复。
对于口服不耐受、吸收障碍或急需补铁的患者,可选用蔗糖铁注射液、右旋糖酐铁注射液等静脉铁剂。需在医疗机构进行输注,警惕过敏反应。静脉补铁能快速提升血清铁水平,适用于中重度贫血、术前准备等特殊情况,但价格较高且需要专业监护。

消化道溃疡、痔疮出血、妇科疾病等慢性失血是缺铁性贫血常见诱因。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可能伴随内因子缺乏。需通过胃镜检查、粪便潜血试验等手段明确病因,针对性治疗原发疾病才能从根本上纠正贫血。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胃炎需进行根除治疗。
血红蛋白低于60g/L的重度贫血或出现心功能不全时,可考虑输注浓缩红细胞。输血能迅速改善组织缺氧,但存在传播疾病、铁过载等风险。输血后仍需继续铁剂治疗补足储存铁,同时积极寻找失血原因。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需个体化评估输血指征。

缺铁性贫血患者应保持均衡饮食,每周摄入动物肝脏50-100克,搭配新鲜果蔬补充维生素C。避免长期服用影响铁吸收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育龄期女性、青少年等高风险人群建议每年体检筛查血红蛋白。出现指甲变脆、异食癖等表现时及时就医,治疗期间每2-3个月复查铁代谢指标。慢性病患者需建立长期随访计划,预防贫血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