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因筛查,重点关注血红蛋白、血清铁蛋白等指标,并排查潜在出血或吸收障碍因素。

缺铁性贫血患者可能出现乏力、头晕、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特征性表现包括口角炎、匙状甲和异食癖。儿童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女性患者需关注月经量。体格检查需观察结膜苍白、指甲改变等体征,这些表现虽非特异性,但可为诊断提供线索。
血常规检查显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红蛋白男性低于120g/L、女性低于110g/L可初步判断。血清铁蛋白是诊断金标准,低于15μg/L提示铁缺乏。需同步检测转铁蛋白饱和度、血清铁和总铁结合力,骨髓铁染色为有创检查但特异性高,适用于复杂病例。
成年男性及绝经后女性需优先排查消化道出血,建议进行粪便隐血试验和胃肠镜检查。育龄女性重点评估月经失血量。儿童和青少年需考虑饮食摄入不足或寄生虫感染。所有患者均应询问是否有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史,慢性肾脏病患者需额外评估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

需与慢性病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疾病区分。慢性病性贫血患者血清铁蛋白通常正常或升高,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不明显。地中海贫血有家族史,血红蛋白电泳可见异常条带。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患者骨髓可见环形铁粒幼细胞,血清铁和铁蛋白水平升高。
孕妇因生理性血容量扩张易出现稀释性贫血,诊断标准需调整。婴幼儿需关注早产、低出生体重等危险因素。老年人常合并慢性疾病,需注意多因素贫血。运动员可能出现相对性缺铁,需结合训练强度综合判断。

确诊缺铁性贫血后应制定个体化补铁方案,硫酸亚铁片、右旋糖酐铁口服液等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日常饮食可增加红肉、动物肝脏、菠菜等富铁食物摄入,配合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避免与浓茶、咖啡同服影响铁剂吸收,补铁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血常规和铁代谢指标,直至铁储备恢复正常。长期补铁无效者需重新评估诊断准确性或是否存在持续失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