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容易与地中海贫血、慢性病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溶血性贫血等疾病混淆。这些疾病在临床表现上可能与缺铁性贫血相似,但病因和治疗方法存在差异。

地中海贫血是一种遗传性血红蛋白合成障碍疾病,与缺铁性贫血相似的是都会出现贫血症状,如乏力、头晕等。但地中海贫血患者通常有家族史,血常规检查可见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红蛋白电泳可发现异常血红蛋白。治疗上以输血和对症支持为主,严重者可能需要造血干细胞移植。
慢性病性贫血常见于慢性感染、炎症或肿瘤患者,由于铁代谢异常导致贫血。与缺铁性贫血不同的是,慢性病性贫血患者血清铁蛋白水平正常或升高,铁饱和度降低。治疗重点在于控制原发疾病,必要时可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
巨幼细胞性贫血是由于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引起的贫血,临床表现包括贫血症状和神经系统症状。血涂片可见大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血清维生素B12或叶酸水平降低。治疗需要补充相应的维生素,与缺铁性贫血的铁剂治疗完全不同。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可表现为难治性贫血。与缺铁性贫血不同的是,骨髓检查可见病态造血,部分患者可能进展为白血病。治疗包括支持治疗、免疫调节剂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破坏加速超过骨髓代偿能力引起的贫血,临床表现包括贫血、黄疸和脾大。实验室检查可见网织红细胞增高、间接胆红素升高,与缺铁性贫血的实验室表现明显不同。治疗需要根据病因采取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或脾切除等措施。

对于贫血患者,建议及时就医完善相关检查,包括血常规、铁代谢指标、骨髓检查等,以明确贫血类型。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均衡饮食,适量摄入富含铁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等,避免浓茶和咖啡影响铁吸收。同时要遵医嘱进行治疗,不要自行补充铁剂,以免延误其他类型贫血的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