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可通过血常规检查、铁代谢检查、骨髓象检查等方式鉴别诊断,通常由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慢性失血等原因引起。该病可能表现为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需结合实验室指标综合判断。

血常规是诊断缺铁性贫血的首选筛查方法。典型表现为血红蛋白浓度降低,成年男性低于120克每升,女性低于110克每升。红细胞平均体积小于80飞升,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低于27皮克。血涂片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心淡染区扩大。网织红细胞计数通常正常或轻度升高,可与溶血性贫血相鉴别。
血清铁蛋白是反映机体铁储备最敏感的指标,缺铁性贫血患者常低于15微克每升。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转铁蛋白饱和度低于15%。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水平升高有助于区分慢性病性贫血。这些指标需联合分析,避免单一指标判断误差。
骨髓穿刺涂片可见红系增生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骨髓铁染色显示细胞外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比例低于15%,是诊断缺铁性贫血的金标准。该检查适用于疑难病例或需排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时,不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针对不同年龄人群需进行针对性病因筛查。育龄女性需评估月经量,儿童青少年需排查寄生虫感染,中老年患者应完善胃肠镜检查排除消化道肿瘤。粪便隐血试验阳性提示可能存在消化道出血,必要时可进行胶囊内镜或小肠镜检查。
需与慢性病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等疾病鉴别。慢性病性贫血患者血清铁蛋白通常正常或升高,地中海贫血有家族史和血红蛋白电泳异常。铁粒幼细胞性贫血骨髓铁染色可见环形铁粒幼细胞,血清铁和铁蛋白水平升高。

确诊缺铁性贫血后应加强膳食补充,适量摄入红肉、动物肝脏、血制品等富含血红素铁的食物,配合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避免浓茶、咖啡等影响铁吸收的饮品。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血常规和铁代谢指标,评估补铁效果。若口服铁剂不耐受或吸收不良,可考虑静脉补铁治疗,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