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需进行血常规检查、骨髓穿刺活检、细胞遗传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测、骨髓病理检查等。该病可能由基因突变、化学物质暴露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贫血、感染倾向等症状。

血常规是初步筛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重要手段,通过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数量与形态变化,可发现全血细胞减少或单系细胞异常。典型表现包括大细胞性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伴核分叶过多,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血小板体积增大。该检查无须特殊准备,但需注意采血前避免剧烈运动或情绪波动,以免影响结果准确性。
骨髓穿刺活检能直接评估造血细胞形态与比例,是确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核心检查。通过髂后上棘或胸骨穿刺获取骨髓液涂片,可观察到病态造血现象如环形铁粒幼细胞、巨幼样变等。活检同时可判断骨髓纤维化程度,部分患者需配合免疫组化染色辅助分型。检查后需局部压迫止血,避免感染风险。
染色体核型分析可检测克隆性染色体异常,约半数患者存在5q-、7q-或复杂核型等改变。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能提高微小缺失的检出率,这些异常与疾病预后密切相关。检查需采集骨髓液或外周血样本,特殊情况下需结合间期FISH检测,结果有助于危险分层和治疗方案选择。

二代测序技术可识别TET2、ASXL1、SF3B1等基因突变,这些突变参与表观遗传调控或RNA剪接过程。突变谱分析不仅能辅助诊断,还能预测向急性白血病转化的风险。检测需提取骨髓或外周血DNA,部分医疗机构会将此项目纳入常规筛查套餐,但需注意不同实验室的检测灵敏度存在差异。
骨髓病理切片通过HE染色和特殊染色评估造血组织结构,可发现原始细胞增多、ALIP现象等特征。部分亚型需结合CD34免疫标记判断原始细胞分布,病理结果需与形态学和遗传学检查综合判读。该检查对标本质量要求较高,取材不充分可能影响诊断准确性。

确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后,患者应避免接触苯类化学物质及电离辐射,保持均衡饮食并适量补充富含维生素B12和叶酸的食物。定期监测血象变化,出现发热或出血倾向时需及时就医。治疗期间可遵医嘱使用地西他滨注射液、来那度胺胶囊等药物,但绝对禁止自行调整用药方案。建议每3-6个月复查骨髓评估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