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可能由遗传因素、心脏结构异常、电解质紊乱、药物影响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原因引起。心律失常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头晕、乏力或晕厥等症状,需通过心电图等检查明确诊断。
部分心律失常与基因突变有关,如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这类患者常有家族史,可能伴随突发晕厥或猝死表现。确诊需基因检测,治疗可选用美托洛尔片、胺碘酮片等抗心律失常药物,严重时需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
冠心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器质性心脏病可导致心肌电活动异常。患者除心律失常外,多合并胸痛、呼吸困难等原发病症状。需针对基础疾病治疗,如使用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改善心肌缺血,或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
血钾、血镁水平异常会直接影响心肌细胞电生理活动。低钾血症常见于腹泻、利尿剂使用过量,表现为肌无力伴室性早搏;高钾血症多与肾功能不全相关,可能出现窦性停搏。需静脉补充氯化钾注射液或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纠正电解质失衡。
洋地黄类、抗抑郁药、支气管扩张剂等药物过量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如地高辛中毒时出现房室传导阻滞伴恶心呕吐,需立即停用药物并使用地高辛特异性抗体片段注射液解毒。用药期间应定期监测血药浓度。
情绪激动、过度疲劳或更年期激素变化可能通过交感神经兴奋引发窦性心动过速。这类功能性心律失常通常表现为突发心悸,休息后可缓解。可短期使用普萘洛尔片控制症状,配合谷维素片调节植物神经功能。
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戒烟限酒。适度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脏功能。若出现持续心悸伴黑朦、意识丧失等严重症状,须立即就医。建议心律失常患者定期复查动态心电图,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不可自行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