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可治愈但需及时治疗。典型症状包括高热、头痛、肌肉痛和皮疹,重症可能出现出血或休克。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预防关键在于防蚊灭蚊。
1. 登革热的传播与病因
登革病毒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病毒有4种血清型,感染一种型别后仅对该型免疫。病毒侵入人体后会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殖,引发全身炎症反应。遗传因素中HLA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病情严重程度。
2. 典型临床表现
潜伏期3-14天后出现突发高热,体温可达40℃,伴随剧烈头痛、眼后痛、肌肉关节痛。发病3-4天后可能出现充血性皮疹,先见于躯干后蔓延至四肢。部分患者有牙龈出血、鼻衄等出血倾向。重症登革热会出现血浆渗漏、休克或器官衰竭。
3. 诊断与治疗措施
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可辅助诊断,病毒分离或NS1抗原检测能确诊。治疗采用三种方案:对乙酰氨基酚退热,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重症需静脉补液维持血容量。出现警示症状如持续呕吐、腹痛、嗜睡时需住院治疗。
4. 预防关键措施
清除积水容器等蚊虫孳生地最有效,家庭可使用电蚊拍、蚊帐物理防蚊。外出时涂抹含避蚊胺的驱蚊剂,穿着浅色长袖衣物。社区灭蚊可采用苏云金芽孢杆菌等生物杀虫剂,或溴氰菊酯等化学喷洒。疫苗研发中已有Dengvaxia获批在部分国家使用。
登革热绝大多数患者经规范治疗可完全康复,但再次感染不同血清型可能加重病情。流行区居民应做好防蚊措施,出现疑似症状及时就医检测。医疗机构需警惕重症早期预警信号,避免发展为登革休克综合征。保持环境清洁、消除蚊媒孳生环境是防控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