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分枝杆菌和结核杆菌是同一种病原体的不同名称,均指引起结核病的细菌。结核分枝杆菌是学名,结核杆菌是俗称。
1、学名与俗称:
结核分枝杆菌的拉丁学名为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属于分枝杆菌属。在医学文献和正式场合中多使用学名,而结核杆菌是临床和日常交流中的简化称呼,两者指向同一微生物实体。
2、生物学特性:
该菌为需氧、抗酸染色阳性的细长杆菌,细胞壁含大量脂质,使其对干燥和消毒剂有较强抵抗力。其独特的分枝生长模式是学名中“分枝”的来源,也是区别于其他细菌的重要特征。
3、致病机制:
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后,菌体脂质成分可抑制溶酶体融合,使细菌能在巨噬细胞内存活并繁殖,导致肉芽肿形成。这种免疫逃逸能力是结核病慢性化的重要基础。
4、临床意义:
作为结核病的唯一病原体,可侵犯肺脏(占80%)及其他器官。不同部位的感染统称为结核病,但病原学诊断报告均需注明“结核分枝杆菌”这一规范名称。
5、命名规范:
国际微生物学会建议使用完整学名,但《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等权威资料也接受“结核杆菌”作为通用名。中文语境下两者可互换,但科研论文要求使用标准学名。
日常预防需注意室内通风,避免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出现持续咳嗽、低热、盗汗等症状时应及时进行结核菌素试验或γ-干扰素释放试验。确诊后需严格遵医嘱完成6-9个月规范抗结核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肝功能并保证营养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