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传播途径包括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接触传播。该病可能导致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并发症。
1、病毒特性:
乙型肝炎病毒属于嗜肝DNA病毒,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环境抵抗力。病毒侵入肝细胞后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可长期潜伏在肝细胞内,这是导致慢性化的关键因素。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持续6个月以上即定义为慢性感染。
2、病理改变:
慢性乙肝患者的肝脏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症坏死和纤维化。肝细胞肿胀变性,门静脉区淋巴细胞浸润,随着病情进展可形成桥接坏死。长期反复的炎症刺激会激活肝星状细胞,导致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最终发展为肝硬化。
3、临床表现:
早期多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右上腹隐痛等非特异性表现。随着肝功能损害加重,可出现黄疸、蜘蛛痣、肝掌等体征。疾病晚期会出现腹水、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肝硬化失代偿表现。
4、诊断标准:
确诊需结合血清学检测,包括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持续6个月以上,乙肝病毒DNA阳性,以及转氨酶持续或反复升高。肝脏穿刺活检可明确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超声检查有助于发现早期肝硬化和占位性病变。
5、防治措施:
预防主要通过接种乙肝疫苗。治疗包括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核苷类似物,以及聚乙二醇干扰素等免疫调节剂。需定期监测肝功能、病毒载量和甲胎蛋白,每6-12个月进行肝脏超声检查。
慢性乙肝患者应严格戒酒,避免使用损伤肝脏的药物。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为原则,适量补充奶制品和豆制品。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太极拳、散步等温和运动。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将血液、体液污染他人,家庭成员应接种疫苗。每3-6个月复查肝功能、乙肝病毒DNA等指标,遵医嘱规范用药,不可擅自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