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法定传染病目前共有40种,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三类管理。法定传染病的分类主要依据疾病传播速度、危害程度及防控需求,具体包括鼠疫、霍乱等甲类传染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艾滋病等乙类传染病,以及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等丙类传染病。
1、甲类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和霍乱两种,属于传染性强、病死率高、需采取强制管理的烈性传染病。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需2小时内上报,并对患者实施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
2、乙类传染病:
乙类传染病共27种,包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这类传染病需严格管理,医疗机构需24小时内完成网络直报。部分乙类传染病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采取甲类管理措施。
3、丙类传染病:
丙类传染病共11种,主要有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等。这类传染病监测管理要求相对宽松,医疗机构需在24小时内完成报告。部分丙类传染病在流行期间需升级管理措施。
4、调整机制:
法定传染病名录会根据疾病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动态调整。例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最初按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后调整为乙类乙管。国家卫生健康委可依法提出调整建议,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5、管理要求:
不同类别传染病采取差异化管理措施。甲类传染病需实施隔离治疗、疫区封锁等强制措施;乙类传染病根据病情采取必要治疗和防控措施;丙类传染病主要进行监测管理。医疗机构需依法做好传染病报告、隔离和治疗工作。
预防传染病需注意个人卫生防护,保持室内通风,避免接触传染源。出现发热、皮疹等可疑症状应及时就医,配合医疗机构进行传染病筛查。接种疫苗是预防部分传染病的有效手段,建议按免疫规划程序完成疫苗接种。日常饮食注意营养均衡,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