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疫苗在暴露后24小时后仍可接种,但越早接种效果越好。狂犬疫苗接种时机主要与暴露分级、伤口处理、免疫程序、既往接种史、个体免疫状态等因素相关。
1、暴露分级: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狂犬病暴露分为三级。Ⅰ级暴露为接触动物但皮肤完好,无需接种;Ⅱ级暴露为轻微抓咬无出血,需立即接种疫苗;Ⅲ级暴露为穿透性咬伤或黏膜接触,需联合免疫球蛋白和疫苗。24小时后接种主要适用于Ⅱ级或Ⅲ级暴露的补救措施。
2、伤口处理:
暴露后应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15分钟,再用碘伏消毒。即使超过24小时,彻底清创仍能降低病毒载量,为疫苗争取时间。未规范处理的伤口需扩大清创范围并延长冲洗时间。
3、免疫程序:
我国采用“2-1-1”程序或五针法。延迟接种者需按首剂加倍原则,如“2-1-1”程序首日接种两剂,第7、21天各一剂。五针法则在第0、3、7、14、28天完成,首剂可酌情增加剂量。
4、既往接种史:
半年内完成全程接种者,再次暴露仅需2剂加强;超过半年者需全程接种。延迟接种时需检测中和抗体水平,不足10IU/ml者需补充接种。既往未全程接种者应按新暴露处理。
5、个体免疫状态:
免疫功能低下者、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延迟接种需联合免疫球蛋白。孕妇并非禁忌人群,动物实验显示疫苗对胎儿无影响。儿童应按体重计算免疫球蛋白用量,与疫苗不同部位注射。
接种期间应避免剧烈运动、饮酒和免疫抑制剂使用,保持接种部位清洁干燥。饮食宜清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和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蛋,促进抗体生成。观察30分钟无急性过敏反应方可离开,若出现发热或局部红肿可物理降温处理,持续不适需及时就医。完成全程接种后需检测中和抗体效价,不足者需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