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可能导致肝硬化、肝细胞癌、肝衰竭、肾脏疾病、内分泌紊乱等并发症。丙型肝炎病毒长期感染可引发肝脏持续性炎症,进而发展为纤维化及多系统损害。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约20%会进展为肝硬化。病毒持续复制导致肝细胞反复坏死,激活星状细胞产生过量胶原纤维,形成假小叶结构。典型表现为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脾功能亢进。临床常用复方甘草酸苷片、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等药物延缓进展,严重时需肝移植。
丙型肝炎相关肝癌占原发性肝癌的30%-50%。病毒核心蛋白通过干扰抑癌基因功能促进恶性转化,早期多无症状,晚期可出现肝区疼痛、消瘦。甲胎蛋白检测联合超声是主要筛查手段,治疗需根据分期选择手术切除、射频消融或仑伐替尼胶囊等靶向药物。
急性重型肝炎或肝硬化失代偿可导致肝衰竭。表现为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和黄疸急剧加重。需紧急人工肝支持治疗,常用促肝细胞生长素注射液、门冬氨酸鸟氨酸颗粒等药物,必要时行肝移植。

约40%患者合并冷球蛋白血症性血管炎,引发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典型症状为血尿、蛋白尿及高血压,严重时需血液透析。利巴韦林片联合直接抗病毒药物可改善肾脏预后。
慢性感染可诱发2型糖尿病和甲状腺功能异常。病毒通过干扰胰岛素信号通路导致糖耐量受损,临床需监测血糖及甲状腺激素水平。控制病毒复制后部分患者内分泌异常可逆转。

丙型肝炎患者应每6个月进行肝脏超声和甲胎蛋白筛查,严格戒酒并控制体重。饮食需保证优质蛋白摄入,优先选择鱼肉、豆制品,限制动物脂肪。适度进行太极拳、散步等低强度运动,避免服用肝毒性药物。出现腹胀、尿色加深等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