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炎主要包括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酒精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等类型。慢性肝炎通常由病毒感染、免疫异常、长期饮酒或代谢紊乱等因素引起,可能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肝区不适等症状,需通过医学检查明确诊断。

慢性乙型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引起,主要通过血液、母婴或性接触传播。患者可能出现肝区隐痛、黄疸或肝功能异常。治疗需遵医嘱使用恩替卡韦片、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等抗病毒药物,并定期监测病毒载量。日常应避免饮酒,减少高脂饮食。
慢性丙型肝炎由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常见传播途径为血液暴露。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治疗可采用索磷布韦维帕他韦片、格卡瑞韦哌仑他韦片等直接抗病毒药物。早期干预有助于阻断病情进展,需注意避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等个人物品。
自身免疫性肝炎与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肝细胞有关,多见于女性。患者常伴随关节痛、皮疹等免疫异常表现。治疗需使用泼尼松片、硫唑嘌呤片等免疫抑制剂,并定期评估肝纤维化程度。日常需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均衡营养摄入。

酒精性肝病由长期过量饮酒导致,初期表现为脂肪肝,严重时可进展为肝硬化。戒酒是核心治疗措施,必要时需遵医嘱使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复方甘草酸苷片等护肝药物。饮食需增加优质蛋白和维生素B族补充,避免高糖高脂食物。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与肥胖、胰岛素抵抗等代谢问题相关,患者通常无饮酒史。治疗需通过减重、控制血糖血脂改善代谢异常,药物可选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奥利司他胶囊等。日常建议低热量饮食结合有氧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锻炼。

慢性肝炎患者应定期复查肝功能、超声或弹性成像等检查,监测病情变化。饮食需保证充足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限制腌制食品和加工肉类摄入。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情绪波动。若出现腹水、呕血或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