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慢性肝炎需注意控制病毒感染、避免肝损伤因素、定期体检、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及接种疫苗。慢性肝炎可能由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等因素引起,早期干预有助于降低肝硬化或肝癌风险。

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可通过血液、母婴或性接触传播。避免共用注射器、确保医疗器械消毒、使用安全套等措施可减少感染风险。若存在高危暴露史,建议筛查乙肝表面抗原和丙肝抗体,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恩替卡韦片、索磷布韦维帕他韦片等抗病毒药物。
长期饮酒会直接损害肝细胞,每日酒精摄入量男性不宜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慎用对乙酰氨基酚片等具有肝毒性的药物,避免霉变食物中的黄曲霉毒素。接触化工毒物时需做好防护,减少肝脏代谢负担。
每年检查肝功能、乙肝五项和肝脏超声,尤其是有家族史或肥胖人群。若发现转氨酶升高或脂肪肝,需进一步排查病因。慢性乙肝携带者应每3-6个月检测HBV-DNA载量,评估抗病毒治疗指征。

保持体重指数在18.5-24之间,减少高脂高糖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有助于改善脂肪肝。保证23点前入睡,避免熬夜导致的免疫紊乱。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手段,新生儿需在出生24小时内完成首针接种,成人未感染者可按0-1-6月程序接种三针。医务工作者等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测抗体滴度,必要时补种疫苗。

预防慢性肝炎需长期坚持综合管理。日常饮食宜清淡,多食用西蓝花、深海鱼等抗氧化物丰富的食物,限制腌制食品。出现乏力、黄疸等症状时及时就医,避免自行服用保肝药物。通过规范干预,多数慢性肝炎患者可有效延缓疾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