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炎通常由病毒感染、酒精性肝损伤、药物或毒物损害、自身免疫异常、代谢性疾病等因素引起。慢性肝炎可能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肝区不适等症状,需通过肝功能检查、影像学评估等明确诊断。

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慢性肝炎最常见的原因。病毒长期复制可导致肝细胞持续损伤,进而发展为肝纤维化或肝硬化。患者可能出现黄疸、腹水等症状。临床常用恩替卡韦片、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等抗病毒药物,配合干扰素注射液治疗。定期监测病毒载量和肝功能是关键。
长期过量饮酒会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炎症坏死。每日饮酒量超过40克酒精持续5年以上,发生酒精性肝炎概率显著增加。患者常见肝区胀痛、蜘蛛痣等表现。治疗需严格戒酒,配合水飞蓟宾胶囊、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等护肝药物,严重时需进行肝移植评估。
抗结核药、解热镇痛药等肝毒性药物长期使用可能诱发药物性肝炎。工业毒物如四氯化碳、黄曲霉毒素等也可造成慢性肝损害。患者常有转氨酶持续升高表现。治疗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片、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等解毒护肝药物。

自身免疫性肝炎多见于女性,因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肝细胞导致。常伴随其他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关节炎。血清学检查可见抗核抗体阳性。治疗主要采用泼尼松片联合硫唑嘌呤片,需长期免疫抑制治疗。定期复查免疫球蛋白水平很重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与肥胖、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肝内脂肪沉积引发慢性炎症。威尔逊病等遗传代谢病也可导致铜离子沉积性肝损伤。患者可能出现肝掌、血糖异常等表现。治疗需控制基础疾病,使用熊去氧胆酸胶囊、二甲双胍缓释片等改善代谢异常。

慢性肝炎患者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饮食应选择高蛋白、低脂肪食物,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E。严格禁酒并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建议每3-6个月复查肝功能、肝脏超声等检查,出现腹胀、呕血等表现需立即就医。适当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有助于改善肝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