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肝治疗前需注意隔离防护、肝功能评估、饮食调整、药物禁忌及疫苗接种情况。甲型病毒性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确诊甲肝后应立即实施消化道隔离,患者餐具、毛巾等个人物品需专用并煮沸消毒。排泄物用含氯消毒剂处理,隔离期从发病日起不少于3周。密切接触者需医学观察45天,期间避免共用餐具或密切身体接触。
治疗前需完善血清ALT、AST、胆红素等肝功能检测,通过腹部超声排除胆汁淤积。重症患者需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当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或出现肝性脑病时,需考虑人工肝支持治疗。
急性期给予高热量、低脂、适量蛋白饮食,每日蛋白质摄入量控制在1-1.5g/kg。黄疸明显者限制动物脂肪,多进食维生素丰富的蔬菜水果。恢复期逐步增加蛋白质至1.5-2g/kg,促进肝细胞修复。

避免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肝毒性药物,慎用镇静催眠类药物。合并胆汁淤积时可短期使用熊去氧胆酸胶囊,但禁用雌激素类药物。中药制剂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禁用何首乌等有肝损伤风险的药材。
未接种过甲肝疫苗的密切接触者应在暴露后2周内接种甲肝灭活疫苗。既往接种史不详者需检测抗HAV-IgG抗体,阴性者需补种。免疫功能低下者建议接种两剂次,间隔6-12个月。

甲肝患者治疗期间应卧床休息至黄疸消退,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日常注意饮食卫生,生熟食物分开处理,贝类等水产品需彻底加热。接触污染物后需用肥皂流水洗手,家庭成员建议集体接种疫苗。恢复后3个月内定期复查肝功能,出现乏力、恶心等症状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