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出血倾向和肾脏损害,早期识别症状需及时就医。传播途径主要为接触鼠类排泄物,临床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和多尿期。
1. 发热期症状
发病初期体温迅速升至38-40℃,伴随头痛、眼眶痛和腰痛(三痛征),面部、颈部及上胸部皮肤充血潮红(三红征)。部分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球结膜水肿为典型体征。
2. 出血表现
病程第3-5天出现皮肤瘀点瘀斑,多见于腋下及胸背部。黏膜出血表现为结膜出血、鼻衄、牙龈出血,严重者可有呕血、便血或血尿。束臂试验阳性是毛细血管脆性增加的体现。
3. 肾脏损害特征
少尿期尿量每日少于400ml,尿中出现膜状物为特征性改变。实验室检查可见血肌酐、尿素氮升高,尿蛋白+++以上。多尿期每日尿量可达3000-5000ml,需警惕电解质紊乱。
4. 重症预警信号
持续高热超过3天、意识模糊、咯血或便血提示病情危重。收缩压低于90mmHg进入休克期,需立即抢救。无尿超过24小时或肌酐每日上升44.2μmol/L需血液净化治疗。
预防措施包括灭鼠防鼠、食品储存容器加盖、野外作业穿戴防护装备。接触可疑污染物后可用75%酒精消毒皮肤,潜伏期(7-14天)内出现症状应到感染科就诊。治疗采用利巴韦林抗病毒,休克期需快速补液,少尿期严格限制入水量。恢复期应避免剧烈运动,肾功能监测需持续至病后3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