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坦病毒肺综合征出血热主要通过接触携带病毒的啮齿类动物或其排泄物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吸入感染。预防需做好环境清洁、个人防护及灭鼠工作。
1. 动物源性传播
汉坦病毒的自然宿主是鼠类等啮齿动物。人类接触被病毒污染的鼠类尿液、粪便或唾液可能感染。野外作业或农事活动中直接接触带毒鼠类,或皮肤破损处接触污染物均属高风险行为。实验室人员处理感染动物标本时也存在职业暴露风险。
2. 气溶胶传播
病毒可通过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感染。在密闭空间如粮仓、地下室等鼠类活动频繁区域,干燥的排泄物粉尘悬浮在空气中,吸入后可能导致感染。2012年美国黄石公园的病例证实,清扫长期闲置的木屋时吸入含病毒气溶胶是主要传播途径。
3. 其他传播方式
被带毒鼠类咬伤可能造成直接感染。食用被鼠类污染且未彻底加热的食物存在理论风险。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存在人传人现象,但医护人员接触患者血液或分泌物时需执行标准防护。
预防措施包括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封堵房屋缝隙防止鼠类进入。仓库等场所应定期通风消毒,清理时佩戴N95口罩和手套。户外活动避免接触鼠窝,食物密封存放。出现发热、肌肉痛等症状且近期有鼠类接触史者需及时就医。
汉坦病毒肺综合征出血热的防控关键在于切断动物传人链条。高危地区居民应定期灭鼠,接触可能污染环境时做好呼吸防护。早期识别症状并接受支持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疑似暴露后21天内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