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主要症状包括皮肤溃疡、发热及全身中毒反应,严重时可致命。预防需避免接触感染源,治疗采用抗生素和支持疗法。
1. 炭疽病的传播途径
炭疽杆菌通过三种途径传播:皮肤接触感染动物的皮毛或制品引发皮肤炭疽,吸入含菌气溶胶导致肺炭疽,食用未煮熟的病畜肉引起肠炭疽。牧民、屠宰场工人、皮毛加工者属于高危人群。夏季湿热环境更易造成动物间疫情暴发,进而增加人类感染风险。
2. 典型症状表现
皮肤炭疽最常见,初期出现无痛性红色丘疹,24-48小时内发展为中央黑色坏死溃疡,周围伴有明显水肿。肺炭疽起病急骤,表现为高热、呼吸困难、胸痛及血性痰液。肠炭疽伴随剧烈腹痛、血便和腹水。所有类型都可能进展为败血症,出现休克、多器官衰竭等危象。
3. 临床治疗方案
确诊后立即静脉注射青霉素G,替代方案包括多西环素或环丙沙星,疗程持续60天。皮肤病灶需严格清创消毒,禁用手术切除。重症患者需入住ICU进行机械通气和液体复苏。接触者预防性用药推荐口服环丙沙星21天,疫苗接种适用于高危职业人群。
4. 预防控制措施
避免接触疑似病畜及其制品,处理动物原料时穿戴防护装备。肉类食品彻底煮熟,发生疫情时封锁疫区并焚烧深埋动物尸体。农牧区定期给牲畜接种疫苗,皮毛制品需环氧乙烷熏蒸消毒。出现不明原因皮肤溃疡或呼吸道症状应及时上报疾控部门。
炭疽病作为乙类传染病需强制报告,早期识别和治疗可将病死率从90%降至20%以下。公众应了解典型症状表现,职业暴露人员必须严格执行防护规范。突发疫情时配合卫生部门开展检疫隔离,不私自处理可疑动物尸体。保持个人卫生和食品安全意识是预防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