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病毒是人畜共患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以高热、皮疹、出血倾向等为主要特征。
登革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的乙型流感病毒属,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品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不同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故可反复多次感染同一血清型或不同血清型登革病毒。
登革热是一种急性传染病,病程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发热期和恢复期。潜伏期为3-15天,平均7天。前驱期一般持续2-5天,患者可出现低热、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发热期可持续数日,体温可达39℃以上。恢复期一般持续一周左右。
登革热临床上以突然发热、全身肌肉酸痛、皮疹、淋巴结肿大等为特征表现。重症病例可有休克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表现。登革热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的方法进行处理。如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退热;疼痛明显者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等药物止痛;注意休息和饮食调理;对于病情严重者需积极防治并发症。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蚊虫叮咬。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