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主要因过敏反应导致皮肤出现红色风团和瘙痒。症状包括突发性风团、剧烈瘙痒,严重时可伴血管性水肿。遗传、环境刺激、免疫异常、食物药物过敏是常见诱因。
1. 遗传因素
约30%慢性荨麻疹患者存在家族史,特定基因如HLA-DR4可能增加患病风险。这类患者往往对多种过敏原敏感,症状反复发作。建议进行过敏原检测,避免已知致敏物质。
2. 环境刺激
物理因素如冷热刺激、日光照射可直接诱发。尘螨、花粉等吸入性过敏原通过IgE介导反应引发症状。日常需保持环境清洁,使用空气净化器,冬季注意皮肤保湿。
3. 免疫异常
甲状腺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病常伴发荨麻疹。IgE抗体异常升高会导致肥大细胞过度活化,释放组胺。定期检查甲状腺功能,必要时进行免疫调节治疗。
4. 食物药物过敏
海鲜、坚果等食物以及青霉素、阿司匹林等药物是常见诱因。这些物质作为半抗原与体内蛋白结合,引发Ⅰ型变态反应。记录饮食日记,就诊时主动告知药物过敏史。
典型症状表现为大小不等的红色风团,24小时内可自行消退但反复发作。瘙痒感夜间加重,搔抓后出现划痕症。约20%患者会出现口唇、眼睑血管性水肿,需警惕喉头水肿等急症。
急性发作时可口服氯雷他定等二代抗组胺药,严重病例短期使用泼尼松。慢性患者建议联合奥马珠单抗治疗。冷敷患处缓解瘙痒,避免热水烫洗。穿纯棉衣物减少摩擦刺激。
荨麻疹的防治需要综合管理,明确诱因后针对性避免接触。规范用药控制症状的同时,调节免疫功能有助于减少复发。症状持续6周以上应及时就诊皮肤科,排查潜在系统性疾病。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增强体质,有助于改善过敏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