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关节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和脊柱,病理特征为肌腱端炎、骨侵蚀及新骨形成。遗传因素、环境触发、免疫异常是主要诱因,治疗需药物控制炎症、物理康复和手术干预。
1. 遗传因素
HLA-B27基因阳性者患病风险显著增高,家族聚集现象明显。约90%患者携带该基因,但并非所有携带者都会发病。基因检测可辅助诊断,直系亲属建议定期筛查。
2. 环境触发
肠道感染(如克雷伯菌)可能激活免疫反应,吸烟会加重炎症进程。寒冷潮湿环境易诱发症状,需注意保暖防潮。避免生冷食物,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减少发作。
3. 免疫异常
Th17细胞过度活化导致IL-17等促炎因子分泌增加,引发肌腱附着点炎症。TNF-α抑制剂可阻断炎症 cascade,常用药物包括阿达木单抗、依那西普。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和感染指标。
4. 病理进程
早期出现骶髂关节滑膜炎,逐渐发展为软骨下骨侵蚀。中期纤维组织取代软骨,形成韧带骨赘。晚期椎体间骨桥形成,导致"竹节样脊柱"。X线分期对治疗方案选择至关重要。
5. 药物治疗方案
非甾体抗炎药(塞来昔布、双氯芬酸)缓解疼痛,需配合胃黏膜保护剂。慢作用药(柳氮磺吡啶)适用于外周关节炎。生物制剂(司库奇尤单抗)针对中重度活动期患者。
6. 康复训练
游泳可减轻脊柱负荷,每天30分钟温水泳最佳。扩胸运动防止肋椎关节强直,使用弹力带进行抗阻训练。姿势矫正需贯穿全天,睡眠选择硬板床低枕。
7. 手术指征
严重髋关节强直需行全髋置换,术后3天可床旁坐起。脊柱后凸畸形超过60度考虑截骨矫形,需联合骨科与康复科评估。颈椎受累者手术风险较高,需谨慎权衡。
该病需长期规范管理,风湿科定期随访每3-6个月一次。疾病活动期检测CRP和血沉,稳定期关注关节功能锻炼。妊娠患者应在孕前调整用药方案,生物制剂需停药半年以上。早期诊断和系统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多数患者能保持正常工作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