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病毒肝炎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预防需接种疫苗、避免高危行为,感染者需定期监测肝功能并接受抗病毒治疗。
1. 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是最主要途径,包括共用注射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操作、纹身或穿耳洞工具污染等。母婴传播发生在分娩过程中,携带病毒的母亲可能通过胎盘或产道将病毒传给新生儿。性接触传播风险与未防护的性行为直接相关,体液交换可能导致感染。
2. 高危人群识别
医务人员、静脉吸毒者、多性伴人群及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家庭成员属于高危群体。需要特别关注的是,使用血液透析的患者和HIV感染者合并感染风险显著增加。这些人群应每6个月进行乙肝五项检测,表面抗体阴性者需补种疫苗。
3. 预防措施
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是最有效手段,常规采用0-1-6月三针程序。日常生活需避免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个人物品。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器械消毒规范,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性行为中正确使用避孕套可降低80%以上的传播风险。
4. 感染者管理
确诊患者应每3-6个月检测HBV-DNA载量和肝功能,符合条件者需进行抗病毒治疗。一线药物包括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核苷类似物,疗程通常需数年。肝硬化患者需联合超声检查和甲胎蛋白监测,肝癌筛查应列为常规项目。育龄期女性在妊娠后期病毒载量高时,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母婴阻断治疗。
慢性乙型病毒肝炎的传染性持续存在,但规范化管理能有效控制传播。所有新生儿应在出生24小时内接种首针疫苗,家庭成员筛查阳性者需同步进行血清学检测。社会公众应消除对感染者的歧视,科学认知日常接触不会传播病毒,共同就餐、握手等行为均属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