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炎是胰腺组织的炎症性疾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严重程度差异较大,部分重症患者需手术干预。急性胰腺炎可能危及生命,慢性胰腺炎则易导致胰腺功能永久损伤。治疗方案需根据类型和严重程度选择药物、内镜或手术。
1. 胰腺炎的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如PRSS1基因突变可导致遗传性胰腺炎。环境因素中酗酒(占慢性胰腺炎70%病例)和高脂饮食是主要诱因。生理上胆道结石堵塞胰管(占急性胰腺炎50%)、高钙血症或妊娠期激素变化均可致病。外伤性胰腺损伤较罕见。病理发展从轻度水肿型可进展为出血坏死型,重症患者常合并多器官衰竭。
2. 临床严重程度分级
轻度急性胰腺炎仅需短期禁食治疗,死亡率低于1%。中度伴随局部并发症如假性囊肿,死亡率约10%。重症出现持续性器官衰竭时死亡率高达30%。慢性胰腺炎10年生存率约70%,但20%会发展为胰腺癌。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医:持续剧烈腹痛伴呕吐、黄疸、高热或意识模糊。
3. 非手术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包括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丁)、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和抗生素(美罗培南)。疼痛管理使用哌替啶联合加贝酯。营养支持首选肠内营养粉剂,重度脂肪泻需补充胰酶胶囊。饮食建议低脂(每日脂肪<50g)、高蛋白(瘦肉/豆腐)且分6餐进食,避免酒精及油炸食品。
4. 手术干预指征
坏死组织感染需行清创术,方式包括开放手术、腹腔镜或机器人辅助。胆源性胰腺炎首选ERCP取石。慢性胰腺炎合并胰管狭窄可行胰管空肠吻合术。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约20%,术后需长期补充胰酶并监测血糖。微创手术住院时间可缩短至7-10天,传统手术需3周以上。
胰腺炎的治疗需遵循个体化原则,急性发作期禁食禁水并立即就医。康复期患者应严格戒酒,每日脂肪摄入控制在40g以下,定期进行腹部CT和胰腺功能检查。出现体重持续下降或大便油脂漂浮需警惕胰腺功能不全,及时调整胰酶补充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