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半年发现乙型肝炎可通过定期监测肝功能、抗病毒治疗、调整饮食结构、避免母婴传播、心理疏导等方式干预。乙型肝炎通常由病毒感染、免疫功能异常、母婴垂直传播、医源性感染、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引起。
孕妇需每1-2个月复查肝功能、乙肝病毒DNA载量及肝脏超声,若出现转氨酶升高超过正常值2倍或病毒载量超过10^6IU/ml,可能提示病情活动。监测期间需避免剧烈运动,保证每日8小时睡眠,减少肝脏代谢负担。建议使用同一家医疗机构进行检测以保证结果可比性。
妊娠24-28周病毒载量高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替诺福韦酯片或替比夫定片等妊娠B级抗病毒药物。这两种药物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降低母婴传播概率至5%以下。用药期间需每月监测肌酐和血磷水平,避免药物肾毒性。禁止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
每日蛋白质摄入应控制在1.2-1.5g/kg体重,优先选择鸡蛋清、低脂牛奶、鳕鱼等优质蛋白。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禁用动物内脏及油炸食品。可适量食用西蓝花、胡萝卜等富含维生素A的蔬菜,帮助肝细胞修复。每日饮水不少于1500ml。
新生儿出生后12小时内需同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并在1月龄、6月龄完成全程接种。剖宫产不能降低传播风险,自然分娩后应即刻彻底清理新生儿口鼻腔分泌物。母乳喂养期间如出现乳头皲裂应暂停哺乳。
孕妇可参加医院组织的乙肝母婴阻断健康讲座,了解90%以上新生儿可通过规范干预获得健康。家属应避免在孕妇面前讨论疾病负面信息,建议通过正念冥想缓解焦虑。如出现持续失眠或情绪低落,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
妊娠期乙肝管理需产科与感染科联合随访,分娩后应继续肝功能监测至少6个月。日常注意分餐制避免家庭传播,餐具需定期煮沸消毒。保持适度散步等低强度运动,每周不超过150分钟。出现皮肤黄染、腹胀或牙龈出血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