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内流产的原因主要有胚胎染色体异常、母体内分泌失调、子宫结构异常、感染因素以及免疫系统异常等。早期流产多与胚胎自身发育问题相关,中晚期流产则更可能涉及母体因素。

胚胎染色体异常是早期流产最常见的原因,约占50%以上。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可能导致胚胎停止发育,常见于受精卵分裂过程中出现的随机错误。高龄孕妇、接触放射线或化学毒物者风险较高。此类流产多为自然淘汰机制,通常无须特殊治疗,但建议流产后进行胚胎组织遗传学检测。
黄体功能不足、甲状腺功能异常或未控制的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会影响子宫内膜容受性。孕酮分泌不足可能导致子宫内膜脱落,表现为阴道流血后流产。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也易出现排卵障碍和黄体功能缺陷。确诊后需通过孕酮补充、甲状腺激素调节等方式进行干预。
先天性子宫畸形如纵隔子宫、双角子宫,或后天性病变如宫腔粘连、子宫肌瘤等,可能限制胚胎生长空间。宫颈机能不全者在妊娠中期易发生无痛性宫口扩张导致流产。超声检查可明确诊断,部分病例需通过宫腔镜手术矫正,宫颈机能不全者需在孕12-14周行宫颈环扎术。

弓形虫、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TORCH感染可能直接损害胚胎发育。细菌性阴道病、支原体感染等生殖道炎症会引发宫缩或胎膜早破。孕前筛查和孕期避免生食、接触宠物粪便等预防措施很重要,确诊感染需根据病原体选择阿奇霉素片、青霉素V钾片等药物治疗。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自身免疫疾病会导致胎盘血管血栓形成,阻断胚胎血供。同种免疫排斥反应也可能引发母体对胚胎的免疫攻击。抗凝治疗如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肠溶片是主要干预手段,严重病例需使用免疫抑制剂如醋酸泼尼松片。

建议流产后充分休息1-2个月,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保持均衡饮食,适量增加优质蛋白和含铁食物摄入。注意会阴清洁,2周内禁止盆浴和性生活。再次备孕前应完成全面检查,包括激素六项、甲状腺功能、TORCH筛查和子宫超声。心理疏导同样重要,可通过正念训练缓解焦虑情绪。若连续发生2次及以上流产,需至生殖医学科进行系统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