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产方式的选择需根据妊娠周期、孕妇健康状况及个人需求综合评估,主要有药物流产、负压吸引术、钳刮术、引产等方式。

适用于妊娠49天内的早期妊娠。通过米非司酮片联合米索前列醇片终止妊娠,无需手术操作,但可能出现不完全流产需二次清宫。服药后需密切观察出血量及腹痛情况,遵医嘱复查超声确认妊娠组织排出。
适用于妊娠10周内的子宫内妊娠。采用电动负压装置清除宫腔内容物,手术时间短但需扩张宫颈,术后可能出现子宫穿孔、感染等并发症。术前需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术后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适用于妊娠10-14周的中期妊娠。通过器械钳夹和刮匙清除妊娠组织,手术难度较高需在麻醉下进行,出血风险较负压吸引术增加。术前需评估宫颈条件,必要时使用药物软化宫颈,术后需加强宫缩剂使用。

适用于妊娠14周后的中晚期妊娠。通过羊膜腔内注射利凡诺或阴道放置米索前列醇等药物诱发宫缩,过程类似自然分娩但需严密监测产程进展。可能出现产道损伤、羊水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必须在具备抢救条件的医疗机构进行。
瘢痕子宫妊娠需优先评估子宫破裂风险,宫角妊娠等异位妊娠需排除后选择方案。合并严重内科疾病者需多学科会诊,反复流产患者建议完善染色体及免疫学检查。

流产后需卧床休息1-2周,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保持会阴清洁,术后1个月内禁止盆浴和性生活。饮食宜清淡富含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蛋等促进恢复。观察出血情况,若出血超过月经量或持续发热需及时就诊。流产后月经通常4-6周恢复,建议后续采取可靠避孕措施,计划再孕前需进行孕前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