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资讯 医药界

铜绿假单胞菌又耐药了?了解耐药机制方可对症下药

发布者:碧飞云天 时间:2021-9-10 15:18

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网(CARSS)最新研究报告系统提示,分离出的革兰阴性菌占细菌细胞总数的 70%,排在前 5 位的革兰阴性菌以及包括控制铜绿假单胞菌(PA)。Pa 常引起皮肤(烧伤、烫伤)、唿吸道和泌尿道感染,其耐药性日益严重,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就 pa 的耐药机制、 pa 的抑制剂、主要药物(包括新药)对 pa 的耐药机制等作一综述,以期为 pa 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建议。

抗 PA 药物

1882年,gessard 首次从绿色脓液中分离出革兰阴性杆菌,即绿脓桿菌(pa)。Pa 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它在潮湿的环境中长得更好。水池、冷气机及医疗仪器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pa 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常导致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 ,且耐药率高。

1. 患者进行感染 PA 的高危影响因素

2. 抗 pa 的主要药物(以下为静脉注射剂量)

CARSS数据显示,PA对多粘菌素、阿米卡星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较低,约为10% [1]。

生物膜的形成是细菌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PA的耐药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产生包括内酰胺酶在内的灭活酶;

2、过度进行表达自己主动外排系统、膜孔蛋白丢失或表达能力下降所致的膜通透性发生改变;

3、靶位改变;

4、生物膜的形成;

5、细菌间转移整合子。

Bf 是一种多糖和纤维蛋白,可以帮助机体逃脱免疫和抗生素的杀伤。

绿脓桿菌中含有粘液,会出现耐药现象,往往需要联合使用抗生素治疗。结果表明,pa 对生物膜的抵抗力增加了500ー5000倍。

高炉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 pa 细胞合成多糖并附着在物体表面。这种附着是可逆的

第二阶段:PA 细胞由可逆性进行黏附能力转变为不可逆影响黏附

第三阶段: 粘附在物体表面的 pa 细胞生长微菌落

第四阶段:微菌落进行进一步发展发育,并形成一个三维分析蘑菇状结构(标志着生物膜的成熟)

第五阶段: 微菌落以浮游生长方式在空间扩散

能抑制 BF 的药物—抗 PA 的辅助治疗药物

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14元环和15元环大环内酯均能抑制 pa 的 bf,喹诺酮类药物也能抑制 pa 的 bf。环丙沙星能抑制 qs 系统,破坏 pa 的 bf 。左氧氟沙星通过抑制糖萼的形成、释放或激活胞外多糖——分解酶以及通过静电现象干扰细菌粘附作用对 pa bf 产生作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