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乳糖不耐受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乳糖酶、更换无乳糖配方奶粉、药物治疗、定期监测等方式干预。乳糖不耐受通常由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继发性肠道损伤、早产儿发育不全、基因突变、感染性腹泻等原因引起。
母乳喂养的婴儿若出现乳糖不耐受,母亲需减少高乳糖食物摄入,如牛奶、冰淇淋等。配方奶喂养的婴儿可改用低乳糖或无乳糖配方奶粉,如无乳糖婴儿配方粉。辅食添加阶段避免含乳糖的食品,选择米糊、蔬菜泥等低敏食物。每次哺乳量宜少不宜多,可增加喂养次数以减轻肠道负担。
乳糖酶滴剂如康丽赋乳糖酶滴剂可直接加入母乳或配方奶中,帮助分解乳糖。需在每次喂养前15分钟添加,剂量需遵医嘱。部分乳糖酶制剂可能含甘油等辅料,使用前需确认婴儿无过敏史。长期使用需监测肠道功能,避免产生依赖性。
深度水解无乳糖配方奶粉如纽太特无乳糖配方粉,通过酶解技术去除乳糖并保留营养。大豆蛋白配方奶粉适用于非牛奶蛋白过敏的婴儿,但需注意大豆异黄酮可能影响激素水平。更换奶粉需循序渐进,观察是否出现呕吐、皮疹等不良反应。
继发性乳糖不耐受需治疗原发病,如细菌性肠炎可使用头孢克肟颗粒。益生菌制剂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可修复肠黏膜,改善乳糖酶活性。蒙脱石散能缓解腹泻症状,但不宜长期使用。所有药物均须在儿科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调整剂量。
每月测量体重和身长,评估营养状况是否达标。通过大便还原糖试验、氢气呼气试验等监测乳糖消化能力。记录每日排便次数、性状及伴随症状。随着肠道发育,多数婴儿2岁后乳糖酶活性逐渐恢复,可尝试少量reintroduction乳制品。
家长需保持婴儿臀部清洁干燥,腹泻时及时涂抹氧化锌软膏预防尿布疹。注意观察脱水征兆如囟门凹陷、尿量减少。避免使用含乳糖的钙剂或药物辅料。定期儿科随访评估生长发育曲线,若出现体重不增、反复感染需排查合并症。哺乳期母亲可适当补充钙和维生素D,弥补饮食限制可能造成的营养素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