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睡觉父母可通过调整作息、营造睡眠环境、控制饮食、适度安抚、就医检查等方式干预。孩子不睡觉可能与作息紊乱、环境不适、饮食刺激、情绪焦虑、疾病因素等原因有关。

家长需帮助孩子建立规律作息,固定每日入睡和起床时间,避免白天睡眠超过1小时。睡前1小时停止剧烈活动,可安排亲子阅读等安静项目。学龄期儿童建议21点前入睡,保证9-11小时睡眠时长。长期作息紊乱可能影响生长激素分泌,导致发育迟缓。
保持卧室温度18-22℃,湿度50%-60%,使用遮光窗帘隔绝光线。选择软硬适中的床垫和透气棉质寝具,避免毛绒玩具堆积。睡前关闭电子设备,家长需以身作则减少夜间噪音。环境不适可能引发频繁夜醒,长期可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晚餐避免高糖、高脂及辛辣食物,睡前2小时禁食。可饮用100毫升温牛奶或小米粥,但需控制总量以防夜尿。婴幼儿夜间喂养应逐渐减量,家长需记录饮食与睡眠的关联性。咖啡因饮料或睡前过量进食可能引起胃肠不适而影响睡眠。

对焦虑哭闹的幼儿可采用轻拍、哼歌等温和安抚,避免过度哄抱形成依赖。学龄儿童可通过倾听烦恼、阅读绘本缓解压力。家长需注意自身情绪管理,避免将焦虑传递给孩子。持续情绪障碍可能引发睡眠恐惧症,表现为入睡困难或夜惊。
若持续1个月以上睡眠障碍,或伴随发热、打鼾、抽搐等症状,家长需及时带孩子就诊儿科或睡眠专科。可能需排查维生素D缺乏、过敏性鼻炎、腺样体肥大等疾病。医生可能根据情况开具维生素D滴剂、孟鲁司特钠咀嚼片等药物,或建议进行多导睡眠监测。

家长应记录孩子睡眠日志,包括入睡时间、夜醒次数及异常表现。白天保证充足户外活动,但睡前3小时避免剧烈运动。建立固定的睡前程序如洗漱-换睡衣-讲故事,帮助形成条件反射。若尝试上述方法2周仍无改善,或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白天嗜睡等情况,须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避免自行使用褪黑素等助眠药物,儿童睡眠问题需在医生指导下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