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母婴育儿 育儿指南 学前教育

最容易破坏父母威信的九件事

发布者:日暮岁月长 时间:2021-8-18 09:57

父母的权威是怎样一步步失去的?著名家庭教育学者王晓春曾就这个问题作过深入研究,并且总结了9种最容易失去权威的父母之道。我们当然希望里面没有你的影子。但如果已经有了,别担心,只要你仔细阅读王晓春老师的点评,认真思考我们给出的建议,我们就有办法让你——

怎样失去的权威,怎样拿回来

个案一:溺爱迁就,权威失去原则性

从幼儿园回来,津津在家看动画片,妈妈在做饭。这时,门铃响了。我是爸爸!津津马上就要开门了。妈妈在厨房里喊。但津津没听到,动弹不得。这个女孩!妈妈一边喃喃自语,一边走去开门。

王老师评价:

母亲的做法等于对孩子说:我的话,合理,不听也行,不听也行。这样的事情积累了成百上千,孩子当然不听话——父母训练。

正确的做法:

随时不做无原则的让步。例如,津津的母亲必须主张津津开门。不要毫不犹豫地关掉电视。目的要她明白两点:

1. 我只顾自己看电视,不去给爸爸开门,是不对的;

2. 我跟妈妈顶嘴没有什么好处。本来去开门只不过少看一小会电视,这下可好,一晚上不让看了。下回还是听话为好。

案例2:要求多,权威失去可接受性

小雨暑假到乡下奶奶家,就像野生孩子一样:高高低低,午睡,不按时吃饭,不洗脸,不刷牙!邻居很奇怪:“野归野,怎么牙也不刷呢?”奶奶却能理解:“我那个媳妇有洁癖,平时管得严,小雨翻翻书都要洗手,吃点零食都要刷牙,忘记了就唠叨个没完。孩子可能是被管怕了!

暑假结束回家,母亲发现小雨好像变成了个人。不像以前那样听话的结果,她越来越唠叨,小雨开始抵抗,母子的摩擦越来越大,母亲的话小雨就越不听了。

王老师评价:

承认孩子必须听自己的话,要求太多,太细,太死,孩子不照顾,和孩子竞争,不断谴责唠叨。孩子很烦恼,当然抵抗,父子关系成为持久战,有计划地训练孩子,等待孩子破坏监护人的权威是不明智的。

正确的做法:

权威必须具有可接受性,必须以尊重孩子为前提,合理,不能强迫会场。对孩子的要求要慎重,要求合理,同时不要太多。为了不让孩子失去彼此,一步一步地反感,必须一步地来。

个案三:情绪性管理,权威失去稳定性

阿永在幼儿园又被老师批评了,因为他又跟兰兰争抢玩具。差不多放学时,他心里有点害怕:上次老师跟爸爸告状时,爸爸说他敢再犯就要狠狠收拾他。今天爸爸会怎么对付他呢?

谁也想不到的是,今天爸爸在听老师讲完之后,竟然只是笑呵呵地跟老师道了个歉,一点也没怪阿永!在回家的路上,阿永感到不安,但父亲高兴地说:父亲的设计获奖了!得了1000元奖金呐!你想买什么?告诉我!告诉我!爸爸马上给你买!

王老师评价:

权威要求稳定,没有稳定就无法谈论权威。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没有稳定的原则,自己是否高兴,心情不好,孩子是对的也要批评的心情好,孩子再错也笑,这就是所谓的感情管理。这样的家长看似权威,其实是假权威,不稳定,没有教育价值。

正确的做法:

孩子做错了什么,上次说要严格收拾,这次一定要收拾。设计获奖是件好事,想给孩子买礼物也没有问题,但是最好先抑制喜悦,等孩子的错误处理了再说。奖励惩罚,必须落在正确的地方。千万不能让孩子认为自己对错不重要,看准家长脸色就万事大吉。

案例4:夫妻内讧,权威失去完整性

明明总是被楼上的小彬欺负。几次后,父亲说:他再欺负你,你就还手!男生要有男生的样子!

明确记住了父亲的话。这一天,小彬又来抢他的皮球,他勇敢地还手了。但是回家,因为衣服被撕了,妈妈说:听爸爸胡说八道!他知道什么?他在单位还不是欺负人吗?今后不要吵架……

看着父亲,父亲只是苦笑,躲在房间里抽烟。

王老师评价:

监护人的教育思想不一致,权威破裂,失去完整性的孩子钻空子,监护人的权威就会失去。另外,父亲妻子严格管理,母亲大权独占,在孩子面前数丈夫,容易失去丈夫的威信,孩子长大后母亲无法管理时,监护人的权威迅速崩溃。

正确的做法:

无论还手是否正确,如果丈夫说还手,即使妻子不同意,也不会当面支持,至少要保持沉默。夫妻双方有不同的意见,应该在背后协商,在孩子面前决不能互相拆台。要知道对方失去权威的日子是你自己权威崩溃的时候。

案例5:要求过高,权威失去可行性

上次梨考钢琴5级时说要过5级,为什么说话不算数?明天升级考试,如果你不能再做了,别怪我不客气!”妈妈最后撂下这句话,离开了小雯的房间。

小雫一个人坐在钢琴前,想哭却哭不出来:什么是说话?你们说的,不是我说的!5级?!我才学了一年多,怎么过五级?你们看到梨过了就吵着让我过去,梨学了三年!梨妈妈教钢琴!你们呢?你们连简谱都不知道!

想了很长时间,越想越想哭,文先生决定睡觉习!练习也是徒劳的练习,反正明天不行,那时父母喜欢怎么办呢

王老师评价说,

对孩子的要求过高,权威就会失去可行性,即使再厉害也不能实现这个权威。孩子做不到,结果父母自己打自己的嘴,孩子忽视父母的权威,打破罐子摔倒了。

正确的做法:

认真分析情况,慎重提出要求。要求能实现,中途要不断表扬。小雯学琴一年多就能参加五级考试,已经取得了惊人的进步。与其苦苦相逼,不如多发现孩子的优点和成绩,甚至是孩子自己都没有觉察到的优点,孩子反而会更信服你、尊重你。

个案六:其身不正,权威失去感召力

睦睦爸爸妈妈要求睦睦每天晚上要练琴、写字和看书,可爸爸三天两头不是呼朋唤友到家里打牌,就是他到别人家搓麻将;妈妈则是个电视迷。

一天晚饭后,父亲接到老朋友的电话准备外出时,看到和平还坐在电视前不动,不高兴地对和平说:不要再看电视了,快练琴,写字。和平无情地拿出笔记本和笔,眼睛瞄准笔记本,瞄准电视,字写得歪曲。

写完一页并不容易,应该练习钢琴。他的曲子弹不了好几次,借口喝水,撒尿去大厅看电视,妈妈怎么说都没用。说了很多话,和平说:真惨啊。爸爸可以出去玩。妈妈可以看电视。我什么时候当爸爸好呢?

王老师评价:

真正的权威不仅仅是监护人的地位和身份,更重要的是监护人的人格感动力。为了提高人格感动力,父母必须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的事,自己努力做。否则,只有势力压迫人,说话不硬,容易失去权威。

正确的做法:

台湾教育家说:教育没有别的,只是榜样。这句话也适用于权威的培养。让孩子学习,家里有学习的氛围,父母必须做学习的榜样,其他好习惯的培养也不可或缺。你自己去玩,孩子不想玩,怎么能让他习呢?孩子钦佩你,爱你,不施压,也愿意听从你的指导。

案例7:语言不可靠,权威失去信赖的基础

阿聪啊,明天幼儿园的演讲比赛加油!赢得第一名,妈妈带你去香港找表哥!

阿聪好像没听见,继续翻小画书。

妈妈和你说话!这孩子,一点礼貌都没有!爸爸瞪着他一眼。

“算了算了,儿子生我气呢!上次说得名次就去香港,结果不是非典没去成嘛!唉,聪啊,妈妈不是故意的……”妈妈走过去,半是安慰半是道歉地想摸摸他的头。

阿聪偏头,躲开了。一眼妈妈一眼,他还什么也没说。

上次比赛结束后,所有的好朋友都知道自己要去香港,最后……他知道非典害,知道母亲不是故意的。但是,即使经典过去了也不会补充,所以说要拿到第一个才能去。我并不少见。阿聪心情不好。

王老师评价:

没有信任就没有权威。许多孩子总是向父母保证,但事后不能。遇到这种情况,我建议家长先不要怪孩子,想想自己是否也经常说话不算数。一般来说,父母一贯遵守诺言,孩子不会这样。因此,父母只要答应,就必须实现。不讲信誉的家长是难有权威的。

正确的做法:

约定前必须考虑:不值得约定这个约定吗?许下了能否兑现?如果当时没有考虑清楚贸然许下了,只要不是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该兑现的时候就得兑现。即使是因为客观因素无法兑现,也应向孩子说明,取得孩子的理解,并寻找机会予以补偿。

这种事情没有任何余地。实在要说有,也只在下一次—下次许诺的时候,想想你头上父母的冠冕,想想你的话一旦出口意味着什么。然后,慢慢地承诺。

案例8:豆腐心刀口,权威失去感情基础

街上,一个女人抓住少年的耳朵说:我在哪里对不起你?前辈欠你的吗?你出生就是这样报答我吗?我退休多年了,卖香蕉也要读书。你是猪头吗?你能给我考一科合格吗?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过路人一个接一个地劝说,只有少年漠不关心,机械地揉着红肿的耳朵,脸上没有表情……

王老师说:

担心孩子,担心孩子,如果方法不当,孩子就会相反地理解。如果有上司的话,一整天都在批评、贬低、骂、不理解你,你愿意服从他吗?建立权威是为了管理孩子,如果你经常骂人,公开羞辱,孩子和你没有亲情,他会听你的吗?你还在做什么?

正确的做法:

确立权威,首先要确立感情基础。家长要善于将心比心,善于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让孩子感觉到你爱他,理解他,孩子才会愿意听家长的话。特别要注意不要在公共场合惩罚和羞辱孩子,问没有自尊心的孩子,怎么尊重父母?

案例9:滥用强权,权威容易被称霸

鑫鑫听幼儿园的孩子们说海洋馆很开心,里面有很多聪明的海豚。但是,父亲说:有什么好玩的吗?又贵了!又贵了!去看爸爸打网球比较好玩。

本周他得到了三朵红花,父亲终于答应星期六带他去海洋馆,但事先声明下雨不说话。

周五晚上,真的下雨了,鑫鑫心里难受。父亲安慰了他几句话,忙着打电话约人的第二天早上打球。

谁知道,第二天早上,天晴了!鑫鑫高兴地跑出房间找爸爸,却见爸爸已经拿好了球袋、换好了衣服,准备出门了。

爸爸,晴了!”鑫鑫小声说。

“哦,晴了?好像是晴了。可是林叔叔他们还在等爸爸呢,昨天约好了—”爸爸边支支吾吾边往外走,眼睛有点不敢看他。

鑫鑫突然哭了起来,拉着父亲的球袋靠在地上。你说的不算数!你不是个好爸爸!不准走-

放开!起来!爸爸很着急。有规则吗?你反抗了你吗?说不走就不走!晴天也不去!我是你爸,你要听我的!

王老师评价说

这种权威只能抑制孩子,不能接受。因为对孩子传达的信息是人与人之间没有道理,没有说不出来,只有等级、尊卑、强弱。只要你是弱者,你总是错的。只要你是强者,你总是对的。这会让孩子在心里忍受,想长大后再说。长大后,发现自己的力量,感觉自己成了气候,孩子必须挑战监护人的权威,夺取权利,自己品尝权利者的味道。

正确的做法:

想要权威,道理先行。让道理说话,比吹胡子瞪眼更有力,更有利。确实下雨的话,父亲可以直接去打球,但是天气确实晴朗了,这个球怎么也打不出来,约定的桑普拉四斯,阿加西,张德培!

即使不后悔,也要和儿子讲道理,提出和他商量的老子的称号压制孩子,是最愚蠢、最无能的老子能做的事。

专家:北京基础教育研究所王晓春

了解更多科学早期教育知识,请登录早期教育栏

相关阅读

  • 宝宝哭闹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宝宝哭闹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宝宝哭闹时通常是在表达生理需求或情感需求,可能由饥饿、困倦、不适、寻求安抚或过度刺激等因素引起。1、饥饿饥饿是婴儿哭闹最常见的原因。胃容量小且代谢快,每隔2-3小时就可能需要哺乳。若哺乳间隔超过3小时或哺 ...
    10-19
  • 儿童百宝箱怎么做?
    儿童百宝箱怎么做?
    儿童百宝箱是父母和儿童亲自装裱的纸箱,其中可以放置30种~40种儿童玩耍的玩具。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有自己的婴儿房,有装玩具的柜子和抽屉,还需要再做一个百宝箱吗?我们需要知道这里所说的百宝盒是适合一岁左右孩 ...
    10-19
  • 宝宝都会有分离的焦虑吗
    宝宝都会有分离的焦虑吗
    宝宝通常会出现分离焦虑,这是婴幼儿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分离焦虑主要表现为与主要照顾者分开时出现哭闹、抗拒或情绪低落,多发生在6个月至3岁阶段。婴幼儿的分离焦虑与大脑发育阶段密切相关。6个月后宝宝开始建立 ...
    10-19
  • 3岁小孩攻击性强怎么办
    3岁小孩攻击性强怎么办
    3岁小孩攻击性强可通过行为引导、情绪管理训练、家庭环境调整、游戏治疗、专业心理干预等方式改善。攻击行为通常由模仿学习、情绪表达障碍、家庭冲突、感觉统合失调、心理发育异常等原因引起。1、行为引导家长需通过 ...
    10-19
  • 孩子不睡觉父母该怎么办
    孩子不睡觉父母该怎么办
    孩子不睡觉父母可通过调整作息、营造睡眠环境、控制饮食、适度安抚、就医检查等方式干预。孩子不睡觉可能与作息紊乱、环境不适、饮食刺激、情绪焦虑、疾病因素等原因有关。1、调整作息家长需帮助孩子建立规律作息, ...
    10-19
  • 抱娃睡觉对孩子有害吗
    抱娃睡觉对孩子有害吗
    抱娃睡觉一般不会对孩子造成直接伤害,但长期依赖可能影响孩子自主入睡能力的发展。婴幼儿睡眠习惯的形成与养育方式密切相关,需根据孩子年龄和发育阶段调整安抚方式。新生儿期适当抱睡有助于建立安全感,特别是早产 ...
    10-19
  • 焦虑症的症状和表现有哪些   儿童心理焦虑症的类型和预防
    焦虑症的症状和表现有哪些 儿童心理焦虑症的类型和预防
    焦虑是儿童期常见的心理障碍。患儿主要表现在对外界的细微变化过于敏感、烦躁、恐惧、情绪脆弱。这样的孩子经常伴有睡眠障碍,梦想、梦想、呕吐、食欲不振、腹痛、出汗、头晕、疲劳等身心症状。儿童心理不安主要有素 ...
    04-20
  • 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学习 父母角色偏差有三大危害
    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学习 父母角色偏差有三大危害
    你认为父母应该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当然是抓住孩子的学习!“您是怎么抓孩子学习的呢?花钱,去重点学校,请老师指导,完成作业检查,默默地写单词,默默地写生字,指导他写作文,提出计算题等。这是孩子的母亲 ...
    12-09
  • 幼儿如何做好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父母应做好示范
    幼儿如何做好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父母应做好示范
    第一、榜样和示范家长可针对孩子的实际,讲一些英雄模范的故事,把英雄模范的形象和良好的行为作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同时,要培养孩子具有乐观、愉快、活泼的性格,劳动积极,办事认真,对人热情,善于关心和帮助别人 ...
    12-09
  • 难道母女间也应有距离?
    难道母女间也应有距离?
    我们经常提倡父母和孩子成为朋友,很多父母也确实这样做。一些母亲主动陪女儿逛街,一起选衣服,甚至选择与女儿相同风格的衣服,这样的母女关系在别人眼里是很好的朋友关系。但据阿根廷《号角报》日前报道,阿根廷心 ...
    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