褥疮,也被称为压力性损伤,是长期卧床或行动不便人群常见的健康问题。它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痛苦,还可能引发严重的感染。那么,褥疮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又该如何预防和治疗呢?
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当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到压力,如长期卧床、坐轮椅等,会阻碍血液循环,导致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引发褥疮。例如,骨突部位(如坐骨结节、足跟等)更容易受到压力影响。
血液循环障碍:血液循环不畅会使局部组织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影响细胞的正常代谢和修复。像血管动力消失、微循环障碍等情况,都可能增加褥疮的发生风险。
皮肤潮湿摩擦:皮肤长时间处于潮湿状态,如出汗、大小便失禁等,会使皮肤的抵抗力下降。同时,摩擦会损伤皮肤角质层,进一步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容易引发褥疮。
基础疾病影响:一些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等,会影响患者的感觉和血液循环,使患者对压力和疼痛的感知减弱,增加了褥疮发生的可能性。
初期症状:褥疮初期,受压部位皮肤可能出现红斑,伴有轻微疼痛和不适。此时皮肤尚未破损,但血液循环已经受到影响。
进展期症状:随着病情发展,红斑会逐渐加重,皮肤可能出现水泡、破溃,皮下组织开始坏死。患者会感到明显的疼痛,感染风险也随之增加。
严重期症状:严重的褥疮会累及肌肉、骨骼,形成深部溃疡,甚至引发筋膜间隙感染。溃疡边缘可能出现色素沉着,愈合难度较大。

体位管理:定期为患者翻身,避免同一部位长时间受压。可以使用动态体位调节系统,帮助患者自动调整体位。
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清理大小便失禁等导致的皮肤污染。使用温和的清洁剂清洗皮肤,避免过度摩擦。
使用辅助器具:可以使用智能压力监测垫,实时监测患者身体各部位的压力分布情况。还可以使用生物力学减压模型的床垫,减轻局部压力。
创面清创:对于已经形成的褥疮创面,需要进行清创处理,去除坏死组织,促进伤口愈合。清创时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感染。
药物治疗:根据褥疮的情况,医生可能会开具一些药物,如抗生素、促进组织修复的药物等。同时,还可以使用温度调节敷料,保持创面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物理治疗:神经电刺激疗法等物理治疗方法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状况,加速褥疮的愈合。
褥疮,医学上称为压力性损伤,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发生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组织溃烂坏死。常见于长期卧床、坐轮椅或使用夹板固定的患者。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疑问,可以点击在线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