褥疮,也称为压力性损伤,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影响很大。了解褥疮的成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它。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褥疮是怎么得的。
骨突部位受压:身体的骨突部位,如骶尾部、足跟、肘部等,由于缺乏肌肉和脂肪的保护,长时间承受身体的重量,容易导致局部压力过大。当压力超过毛细血管的承受能力时,就会阻碍血液循环,使局部组织缺血缺氧,最终引发褥疮。
体位管理不当:长期保持同一姿势,如卧床不起或长时间坐在轮椅上,会使身体某些部位持续受压。如果没有及时调整体位,受压部位的血液循环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增加褥疮的发生风险。
微循环障碍: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它为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和氧气。当微循环出现障碍时,血液流动减慢,组织细胞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和氧气供应,代谢产物也无法及时排出,从而导致组织缺血、缺氧,容易引发褥疮。
血管动力消失:随着年龄的增长或患有某些疾病,血管的弹性和收缩能力会下降,导致血管动力不足。这会影响血液循环的正常进行,使身体各部位的血液供应减少,尤其是受压部位更容易出现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引发褥疮。

蛋白质缺乏:蛋白质是身体组织修复和再生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如果摄入不足,会导致身体的免疫力下降,组织修复能力减弱。受压部位的皮肤和组织在受到损伤后,由于缺乏足够的蛋白质进行修复,就容易发生褥疮。
维生素C缺乏: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够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增强皮肤的弹性和韧性。缺乏维生素C会影响皮肤的正常代谢和修复功能,使皮肤更容易受到损伤,增加褥疮的发生几率。
失禁护理不当:对于大小便失禁的患者,如果护理不及时,尿液和粪便会持续刺激皮肤,使皮肤处于潮湿的环境中。潮湿的皮肤容易发生浸渍,降低皮肤的抵抗力,增加细菌感染的机会,从而引发褥疮。
出汗过多:在炎热的天气或身体发热时,出汗过多会使皮肤长时间处于潮湿状态。如果不及时清洁和擦干,皮肤的屏障功能会受到破坏,容易引发炎症和感染,进而导致褥疮的发生。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会导致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神经病变会使患者的感觉减退,对压力和疼痛不敏感,容易忽视受压部位的不适;血管病变会影响血液循环,使组织的营养供应和修复能力下降,增加褥疮的发生风险。
脊髓损伤:脊髓损伤会导致患者的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使患者无法自主调整体位。长期卧床或坐轮椅会使身体某些部位持续受压,加上感觉障碍,患者不能及时感知受压部位的不适,容易引发褥疮。
褥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问题,尤其在长期卧床或行动不便的人群中更为常见。它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痛苦,还可能引发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因此,了解褥疮的成因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疑问,可以点击在线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