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时会感到腰酸背痛,或者发现自己身高变矮了呢?这些看似平常的身体变化,有可能是骨质疏松发出的信号。骨质疏松在无声无息中侵蚀着我们的骨骼,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等到出现骨折等严重问题时才被发现就为时已晚。因此,学会判断自己是否患有骨质疏松是非常必要的。接下来,我们将从身体的细微变化和专业的检查手段两方面,为你详细介绍判断骨质疏松的方法。
疼痛: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通常以腰背痛较为常见。疼痛会沿着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这是因为骨质疏松导致骨小梁稀疏、断裂,骨骼的强度和稳定性下降,进而引起疼痛。
身高变矮、驼背:随着年龄增长,身高逐渐变矮是骨质疏松的一个重要表现。椎体是人体的主要承重部位,骨质疏松会使椎体骨小梁破坏,椎体压缩变形,导致身高变矮。严重的骨质疏松还会引起驼背,这是由于多个椎体压缩变形,脊柱前屈,背部后凸加剧所致。一般来说,身高比年轻时缩短3-6厘米以上,就需要警惕骨质疏松的可能。
骨折:骨质疏松患者的骨骼脆性增加,轻微的外力作用,如咳嗽、打喷嚏、弯腰拾物等,都可能导致骨折。常见的骨折部位包括椎体、髋部、腕部等。骨折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牙齿松动:牙齿的生长和稳固依赖于牙槽骨的支持。骨质疏松会导致牙槽骨吸收,牙齿周围的骨质减少,从而引起牙齿松动、脱落。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牙齿松动,除了考虑口腔局部因素外,还应警惕骨质疏松的可能。
骨密度检查:骨密度检查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重要方法。常用的骨密度检查方法是双能X线吸收法(DXA),它可以测量腰椎、髋部等部位的骨密度。骨密度值低于同性别、同种族健康成人的骨峰值1个标准差以内为正常;降低1-2.5个标准差为骨量低下(骨量减少);降低等于或大于2.5个标准差为骨质疏松;骨密度降低程度符合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同时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时为严重骨质疏松。
X线检查:X线检查可以观察骨骼的形态和结构,对骨质疏松的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在骨质疏松早期,X线片可能没有明显异常表现;随着病情进展,X线片上会出现骨小梁稀疏、变细,骨皮质变薄等表现。但X线检查对骨质疏松的诊断敏感性较低,一般在骨量丢失30%以上时才能发现异常。
血液检查:血液检查可以检测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等指标,了解体内钙、磷代谢情况。骨质疏松患者可能会出现血钙、血磷水平异常,碱性磷酸酶升高。此外,还可以检测甲状旁腺激素、维生素D等指标,评估甲状旁腺功能和维生素D水平,这些指标的异常也可能与骨质疏松的发生有关。
尿液检查:尿液检查可以检测尿钙、尿磷等指标,了解尿钙、尿磷的排泄情况。骨质疏松患者可能会出现尿钙、尿磷排泄增加。通过尿液检查,还可以检测尿羟脯氨酸、尿吡啶啉等骨代谢标志物,评估骨代谢的活跃程度。
判断自己是否患有骨质疏松,需要关注身体的变化,如疼痛、身高变矮、驼背、骨折、牙齿松动等,同时结合相关的检查,如骨密度检查、X线检查、血液检查、尿液检查等。通过综合判断,我们可以更准确地了解自己的骨骼健康状况。一旦发现骨质疏松的迹象,应及时就医,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线下就医。如有疑问,可以点击在线咨询。
其他医院查询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