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可能由遗传因素、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药物副作用、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原因引起。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电传导系统异常导致心跳节律紊乱的病理状态,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可出现心悸、晕厥甚至猝死。
部分心律失常与基因突变相关,如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这类患者通常有家族史,可能表现为突发心悸或晕厥。基因检测有助于确诊,治疗需避免剧烈运动,必要时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常用药物包括盐酸胺碘酮片、盐酸普罗帕酮片、酒石酸美托洛尔片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供血不足时,心肌细胞电活动不稳定易引发室性早搏、房颤等。患者常伴胸痛、气短症状,心电图显示ST段改变。治疗需改善心肌供血,可使用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阿托伐他汀钙片,严重者需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血钾水平异常是常见诱因,低钾血症可致室性心动过速,高钾血症可引起传导阻滞。多发生于腹泻、利尿剂使用或肾功能不全患者,表现为肌无力、心律失常。需静脉补充氯化钾注射液或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纠正,日常需监测电解质。
某些抗生素如红霉素肠溶片、抗抑郁药如盐酸氟西汀胶囊可能延长QT间期诱发尖端扭转型室速。化疗药物如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也可损伤心肌。用药期间应定期复查心电图,出现心慌需及时停药并就医。
甲亢时甲状腺激素过量会加快心率引发房颤,甲减则可能导致心动过缓。患者伴有体重变化、手抖或畏寒等症状。需通过甲功检查确诊,使用甲巯咪唑片或左甲状腺素钠片调节甲状腺功能,心律失常随之改善。
预防心律失常需保持规律作息,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避免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但已知心脏病患者需遵医嘱调整运动量。定期体检包含心电图检查,40岁以上人群每年至少检测一次血压、血糖、血脂。出现持续心悸、胸闷或晕厥应立即就诊心内科,不可自行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