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可通过观察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结合脉搏测量初步识别。心律失常的自我识别方法主要有观察典型症状、监测脉搏节律、记录发作诱因、排除生理性因素、及时就医确诊等。
突发心悸伴心跳沉重感是常见表现,可能伴随胸前区压迫或针刺样疼痛。部分患者会出现不明原因的焦虑、出汗,尤其在夜间平卧时症状加重。若发作时出现视物模糊或短暂意识丧失,提示可能存在严重心律紊乱。
用食指中指按压桡动脉测量1分钟,正常脉搏为60-100次/分且节律整齐。发现脉搏超过120次/分或低于50次/分,或出现规律性漏跳、忽快忽慢等异常时,需警惕房颤、早搏等心律失常。测量时需保持静息状态,避免运动后误差。
详细记录症状发作前24小时内的咖啡因摄入、情绪波动、药物使用等情况。部分心律失常与饮酒、浓茶、熬夜等诱因明确相关,更年期女性可能因激素变化出现窦性心律不齐。记录信息有助于医生判断病因类型。
剧烈运动后心率加快、体位突然改变引起的短暂心悸多属正常反应。妊娠期女性因血容量增加可能出现窦性心动过速,这些生理性改变在诱因消除后可自行缓解。需与病理性心律失常进行区分。
当症状每周发作超过3次或伴随晕厥、呼吸困难时,应立即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医生会根据心电图显示的QRS波群宽度、P波形态等特征,明确诊断为房室传导阻滞、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具体类型。
日常生活中应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限制每日咖啡因摄入不超过200毫克。保持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肥胖患者需控制体重。已确诊患者应遵医嘱定期复查心电图,不可擅自调整抗心律失常药物剂量。随身携带病历卡注明疾病类型和常用药物,突发严重症状时立即平卧并呼叫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