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表现为发热、咽痛、口腔疱疹等症状。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注意隔离、保持口腔卫生、补充水分,必要时使用药物缓解症状。
1.病毒感染是主要病因。疱疹性咽峡炎多由柯萨奇病毒A组引起,病毒通过呼吸道或消化道进入人体,感染后潜伏期通常为3-5天。病毒在咽部和口腔黏膜繁殖,导致局部炎症和疱疹形成。预防措施包括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勤洗手、保持环境卫生。
2.症状表现为发热、咽痛和口腔疱疹。患儿常突然发热,体温可达39-40℃,伴有咽痛、食欲下降。口腔黏膜出现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疼痛明显。少数患儿可能出现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症状一般持续5-7天,多数患儿可自愈。
3.对症治疗是关键。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体温超过38.5℃可使用退热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咽痛明显时可使用含漱液或喷雾剂,如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利多卡因喷雾。口腔疱疹可使用口腔溃疡贴或凝胶,如口腔溃疡贴、复方苯佐卡因凝胶。注意保持口腔清洁,饭后用温盐水漱口。
4.饮食调理有助于恢复。患儿因咽痛可能拒绝进食,应提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蒸蛋等。避免辛辣、酸性食物,以免刺激口腔溃疡。鼓励患儿多喝水,防止脱水。可适量补充维生素C,增强免疫力。
5.隔离和观察病情变化。疱疹性咽峡炎具有传染性,患儿应居家隔离,避免去幼儿园或学校,直至症状完全消失。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如出现持续高热、精神萎靡、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虽为自限性疾病,但家长需密切关注患儿病情,及时采取对症治疗和护理措施。通过合理的治疗和护理,大多数患儿可在1周内康复。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免疫力,是预防该病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