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由肠道病毒引起,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咽痛、口腔疱疹,多数可自愈,重症需及时就医。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包括退热、补液、局部镇痛,合并细菌感染时需抗生素干预。
1. 症状表现
疱疹性咽峡炎初期突发高热(38-40℃),24小时内出现咽部充血,随后咽腭弓、软腭可见灰白色疱疹,1-2天后破溃形成溃疡,伴有明显吞咽疼痛。婴幼儿可能拒食、流涎,部分患者伴随头痛、腹痛或颈部淋巴结肿大。柯萨奇病毒A16型感染可能出现手足臀部皮疹(疱疹性咽峡炎合并手足口病表现)。
2. 病因与传播
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A组为主)通过粪-口或呼吸道飞沫传播,潜伏期3-5天。高发于5岁以下儿童,托幼机构易暴发流行。病毒在咽部上皮细胞复制导致黏膜水肿、水疱形成,破溃后暴露神经末梢引发疼痛。免疫力低下者可能进展为脑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
3. 家庭护理措施
体温超过38.5℃时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按体重精确给药。鼓励少量多次饮用凉开水、口服补液盐,避免酸性果汁刺激溃疡。食用温凉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疼痛剧烈可用2%利多卡因凝胶局部涂抹。每日用生理盐水漱口3-4次,保持口腔清洁。
4. 医疗干预指征
持续高热超过72小时、嗜睡或烦躁不安、肢体抖动、尿量减少提示病情加重。医院可能开具干扰素α喷雾剂抑制病毒复制,继发细菌感染时选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或头孢克肟。静脉补液适用于无法经口摄入者,重症需住院监测心肺功能。
疱疹性咽峡炎具有自限性,病程通常7-10天。隔离患者至症状消失后1周,玩具餐具需煮沸消毒。接触患者后使用含氯消毒剂洗手,流行季节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接种EV71疫苗可预防相关重症,但无法覆盖所有致病血清型。观察是否出现异常神经系统症状,及时识别并发症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