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脑梗死是脑部多个区域同时或反复发生缺血性坏死,主要由脑血管病变导致。关键处理包括急性期溶栓治疗、长期抗血小板治疗以及控制基础疾病。
1. 遗传因素
部分患者存在家族性高凝状态或遗传性血管畸形,如抗磷脂抗体综合征、CADASIL(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基因检测可辅助诊断,亲属需定期筛查血压和血脂。
2. 环境因素
长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酒精摄入过量升高血液粘稠度。空气污染中的PM2.5可能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建议戒烟限酒,雾霾天减少外出并使用空气净化器。
3. 生理因素
高血压使血管壁承受异常压力,糖尿病引发微血管病变,高脂血症导致斑块形成。动态血压监测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必不可少,血脂需控制LDL-C在1.8mmol/L以下。
4. 外伤影响
颈部按摩不当可能造成椎动脉夹层,头部撞击会引起血管痉挛。避免剧烈摇头动作,机动车驾驶务必系安全带,老年人预防跌倒。
5. 病理机制
房颤导致心源性栓塞占30%,颈动脉狭窄超过70%需手术干预,小动脉玻璃样变常见于长期高血压患者。24小时心电图可发现阵发性房颤,颈部血管超声应每年复查。
急性期治疗:
静脉溶栓在发病4.5小时内使用阿替普酶,超过时间窗采用依达拉奉清除自由基。机械取栓适用于大血管闭塞,必要时去骨瓣减压降低颅内压。
长期药物治疗: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治疗21天后改为单药,他汀类药物需长期服用。合并房颤者使用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监测INR值2-3之间。
康复管理:
语言障碍进行Schuell刺激疗法,肢体瘫痪采用Bobath技术训练。吞咽困难患者需调整食物质地,推荐增稠剂配合抬头45度进食姿势。
基础疾病控制:
血压维持在140/9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控制在10mmol/L内。盐摄入每日不超过5g,地中海饮食模式每周至少3次深海鱼类摄入。
多发性脑梗死需终身管理,每3个月复查颈动脉超声和凝血功能。认知训练可延缓血管性痴呆进展,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改善平衡能力。突发剧烈头痛或视物模糊立即就医,避免错过二次卒中抢救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