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蜈蚣咬伤后可能中毒,需立即用肥皂水冲洗伤口并冰敷,过敏体质者可能出现休克需紧急就医。多数情况下局部红肿疼痛,极少数出现全身症状。
1. 蜈蚣毒性分析
蜈蚣毒液含组胺样物质及溶血蛋白,咬伤后主要表现为局部灼痛、红肿、淤斑。体型较大的蜈蚣毒性更强,儿童被咬可能出现淋巴管炎。热带地区部分蜈蚣种类可能引发肌肉麻痹,但国内常见蜈蚣毒性相对温和。
2. 现场急救处理
立即用流动清水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碱性肥皂水能中和部分酸性毒素。冰袋间断冷敷可缓解肿胀,每次不超过20分钟。避免挤压伤口导致毒液扩散,可用弹性绷带在伤口近心端松扎。阿司匹林类药物可能加重出血倾向应禁用。
3. 医疗干预措施
局部涂抹氢化可的松软膏缓解炎症反应,口服氯雷他定对抗过敏症状。出现心悸、呼吸困难等全身症状需肌注肾上腺素。伤口继发感染时,医生可能开具头孢克肟、阿奇霉素等抗生素。严重病例需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缓解肌肉痉挛。
4. 后续观察要点
咬伤后24小时内监测体温变化,关注是否出现恶心呕吐等神经系统症状。肢体肿胀持续超过72小时需排查坏死性筋膜炎。糖尿病患者、免疫缺陷者更易出现并发症,建议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恢复期保持伤口干燥,避免紫外线直射色素沉着部位。
被蜈蚣咬伤后72小时是关键观察期,居家应备好抗组胺药物。庭院劳作时穿高帮胶鞋,翻动石块朽木使用工具而非徒手。我国尚未研制抗蜈蚣毒血清,严重过敏史人群可考虑携带预充式肾上腺素笔。多数患者经规范处理后2-3天症状消退,遗留的局部麻木感可能持续数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