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37.2℃持续一周可能是生理性低热或潜在疾病信号,需结合其他症状判断。常见原因包括感染、内分泌异常或慢性炎症,建议先观察伴随症状,必要时就医检查。
1. 生理性因素
基础体温偏高人群在排卵期、妊娠早期或剧烈运动后可能出现37.2℃体温,这种体温波动通常不超过0.5℃。更年期女性因激素变化也可能出现持续低热,建议每天固定时间测量体温并记录变化曲线。
2. 感染性疾病
病毒性感冒或尿路感染早期常表现为持续低热,可能伴有咽痛、尿频等症状。结核感染的特征是午后低热伴盗汗,需要做PPD试验和胸部CT排查。慢性牙周炎、鼻窦炎等局部感染也可能导致长期低热,需口腔科或耳鼻喉科专项检查。
3. 非感染性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新陈代谢加快,体温常维持在37.2℃左右,伴有心慌、手抖等症状。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风湿热、红斑狼疮的早期表现可能仅为低热,需要检测抗核抗体等指标。部分恶性肿瘤如淋巴瘤也会出现持续低热,伴有夜间出汗和体重下降。
4. 药物与环境因素
长期服用抗抑郁药或抗生素可能影响体温调节中枢,某些疫苗注射后也会出现持续低热反应。高温作业环境或长期处于空调房可能造成体温调节紊乱,建议保持环境温度在24-26℃之间。
体温监测应选择腋下或口腔测量,每天固定时间测量三次。出现头痛、皮疹或体重减轻需立即就诊。血常规、C反应蛋白和甲状腺功能检查能帮助明确病因,持续低热超过两周必须进行系统体检排查重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