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病表现为腹股沟或腹部出现可复性肿块,站立或用力时突出,平卧时消失,可能伴随疼痛或坠胀感。治疗需根据类型选择保守观察、疝带固定或手术修补。
1. 疝气典型症状是腹壁薄弱处出现柔软包块,常见于腹股沟、脐部或切口瘢痕区。肿块在咳嗽、排便等腹压增高时突出,安静平卧后自行回纳。婴幼儿脐疝多呈圆形隆起,成人腹股沟疝可能延伸至阴囊。嵌顿时肿块变硬、疼痛加剧,需紧急处理以防肠坏死。
2. 腹股沟疝占病例75%以上,发病涉及多重因素。腹壁肌肉退化、胶原代谢异常是内在诱因,慢性咳嗽、便秘等长期腹压增高为外部诱因。新生儿脐疝与脐环闭合不全相关,中老年患者多因前列腺增生导致排尿困难诱发。肥胖人群和重体力劳动者发病率显著增高。
3. 保守治疗适用于1岁以下婴幼儿脐疝及手术高风险群体。医用疝带通过物理压迫防止脏器脱出,需每日佩戴16小时以上。加强核心肌群训练可辅助改善,推荐平卧位抬腿运动、腹式呼吸练习,每日3组每组15次。避免提重物超过5公斤,慢性咳嗽患者需同步治疗呼吸系统疾病。
4. 手术是根治成人疝气的有效手段。开放疝修补术使用聚丙烯补片加强腹壁,复发率低于5%。腹腔镜手术创口仅1厘米,术后24小时可下床活动。组织分离技术适用于巨大切口疝,通过肌肉重建恢复腹壁完整性。术后三个月内需限制剧烈运动,补充优质蛋白促进组织愈合。
疝气治疗需根据年龄、类型及身体状况个体化选择方案。出现肿块突然增大、剧烈疼痛或呕吐时,提示可能发生嵌顿需立即就医。规律锻炼腹肌、控制体重在BMI24以下、及时治疗慢性咳嗽等基础疾病,能有效预防疝气发生发展。术后患者应每半年复查超声评估修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