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三种途径感染。病毒存在于感染者血液中,接触被污染器械、共用注射器或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操作是主要风险。
1. 血液传播
接触被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是最常见传播方式。使用未经消毒的医疗器械,如牙科器械、手术器械或针灸针可能造成感染。共用注射器吸毒行为感染风险极高,纹身、穿孔使用污染工具也存在风险。医疗机构需严格执行消毒规范,个人应避免接触他人血液制品。
2. 性传播
无保护性行为可能传播丙肝病毒,尤其存在黏膜损伤时风险增加。多性伴侣或男男性行为者感染概率较高。正确使用安全套可有效降低传播风险,定期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感染。
3. 母婴传播
感染丙肝病毒的孕妇可能在生产过程中将病毒传给新生儿,概率约5%。母乳喂养一般不会传播,但乳头破损时应暂停。孕期筛查可及时发现感染,新生儿需在出生后18个月进行抗体检测。
预防丙型肝炎需切断传播途径。避免共用个人卫生用品如剃须刀、牙刷,医疗操作选择正规机构。目前丙肝已可通过药物治愈,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关键。出现疑似暴露应尽快检测,确诊后及时接受抗病毒治疗可完全清除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