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发霉后无法通过清洗或加热彻底去除毒素,建议直接丢弃处理。霉变玉米可能产生黄曲霉毒素等有害物质,主要危害包括肝脏损伤、致癌风险增加、胃肠功能紊乱、免疫抑制、神经系统损害。
黄曲霉毒素耐高温且化学性质稳定,常规烹饪无法分解。该毒素会蓄积在肝脏中,长期摄入可能导致肝细胞坏死、肝硬化甚至肝癌。轻度中毒表现为食欲减退和黄疸,严重时可引发急性肝衰竭。
部分霉变玉米会产生呕吐毒素,摄入后半小时内会出现恶心呕吐症状。该毒素会破坏肠黏膜屏障,导致腹泻和电解质紊乱,儿童和老年人可能出现脱水等并发症。
赭曲霉毒素会损害肾脏功能,干扰蛋白质代谢。早期可能表现为尿量异常和下肢水肿,长期接触会增加慢性肾病风险,同时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
这类霉菌毒素具有类雌激素效应,可能扰乱内分泌系统。青少年接触可能导致性早熟,育龄女性可能出现月经紊乱,长期暴露与部分生殖系统肿瘤存在关联。
霉变玉米往往同时存在多种毒素,会产生叠加毒性效应。不同毒素可能攻击多个靶器官,加重氧化应激反应,增加基因突变概率,比单一毒素危害更显著。
日常储存玉米应保持环境干燥通风,相对湿度控制在65%以下。整穗悬挂储存比脱粒更防霉,可用纱布包裹悬挂于阴凉处。购买时选择颗粒饱满无黑斑的玉米,少量购买避免长期存放。若发现袋装玉米霉变,相邻未霉变部分也可能被菌丝污染,建议整袋处理。特殊情况下必须使用轻微霉变玉米时,需专业机构检测毒素含量,经脱毒处理后仅限饲料用途,人类食品严格禁止使用霉变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