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适时收获的标准主要有果穗苞叶变黄干燥、籽粒乳线消失、籽粒硬度达标、植株茎叶枯黄、田间倒伏率低等。玉米收获过早或过晚均会影响产量和品质,需根据品种特性和气候条件综合判断。
当玉米果穗外层苞叶由绿色转为黄白色且质地变干时,表明籽粒进入成熟期。此时苞叶与果穗连接处形成离层,轻轻撕扯即可脱落。若苞叶仍呈青绿色且含水率高,则籽粒灌浆尚未完成,过早收获会导致千粒重下降。
成熟期玉米纵切籽粒可见乳白色浆液形成的乳线,随着淀粉不断沉积,乳线逐渐向胚端移动直至完全消失。乳线消失后籽粒干物质积累达到峰值,此时收获可保证最大产量。乳线位置距籽粒顶端三分之一时为蜡熟期,适合鲜食玉米采收。
用指甲按压籽粒顶部出现明显压痕但无汁液渗出,表明籽粒含水量降至28%以下,达到机械收获标准。籽粒呈现品种固有光泽且胚部凹陷,指甲难以划破时含水量约25%,适宜长期贮藏。过软的籽粒在脱粒时易破损,影响商品品质。
玉米植株下部3-4片叶枯黄,茎秆基部变黄且弹性减弱时,反映根系活力衰退,养分转移基本完成。此时植株绿叶数保留2-3片可兼顾籽粒收获与秸秆利用。若全株青秆时收获,籽粒脱水慢且易霉变。
在乳熟后期至完熟期,田间倒伏植株比例超过15%时应提前抢收,避免霉变损失。对于抗倒伏品种或直立状态良好的田块,可待籽粒完全成熟后收获。多雨地区需在苞叶干枯后一周内完成采收,防止穗腐病发生。
玉米收获后应及时晾晒或烘干,将籽粒含水量降至14%以下安全贮藏标准。可采用自然晾晒、机械烘干或通风仓储等方式,避免堆沤发热。收获前15天停止灌溉有利于促进籽粒脱水,沙壤土块可适当提前收获,黏重土壤地块宜稍晚采收。不同品种需根据审定公告推荐的生育期天数,结合当地积温条件调整收获时间,籽粒直收品种比穗收品种可延迟5-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