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心理健康 成长心事 怪癖行为

爱发呆的人更聪明 今天你发呆了吗

发布者:零之夏兮 时间:2018-6-30 09:21

爱发呆,容易走神,听起来似乎总是负面的,我们总是听到“分心有害”的论调。

想想从小到大,家长老师们总是教育我们要专心,告诫我们走神是个坏习惯;上课的时候,明明发誓要专心听讲,结果一个神游,错过的全是重点。

专心致志怎么这么难?我这么爱发呆,这样还怎么走向人生的巅峰呐?

但,爱发呆真的是一无是处吗?

心理学家们关于发呆/走神儿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美国心理学之父William James就已经看到了走神的重要作用。

虽然不少的研究指向了走神的负面性如导致消极情绪、适应不良等,但是心理学家们也确实发现了与走神有关的益处。以下,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发呆和走神。

1. 今天你有一半的时间都在走神

在心理学中,走神、分心一系列有关概念等被定义为心智游移(MindWandering),心智游移是一种自我生成的、与刺激无关的精神活动,也就是说这种精神活动与当前的任务无关。研究表明,在我们清醒的时间里,有将近一半的时间都在心智游移。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我们的大脑确实无法总是专心致志。

研究者JonathanSchooler曾让被试花45分钟的时间来进行阅读,并在过程中测试他们走神的次数。结果发现被试平均走神次数达到了6.6次。

在我们的头脑知道需要专心致志地参与研究的情况下,走神次数还如此之多,更别提当我们私下里复习考试或阅读一本书了。看到这,正在开小差的你是不是赶紧松了一口气。

2.走神越多,创造力越好

心理学家发现,走神可能提高了我们的创造力。

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Baird等人做了有关心智游移与创造力的研究。在研究中,被试被分成了三个组,所有被试都要完成两次创造力测试。两次测试之间间隔12分钟,在这段时间里三个组执行不同任务来引发的不同程度的走神。

结果发现,在间隔时间之后,相对于第一次创造力测试来说,第二次测试创造力增长最高的被试来自走神程度最高的组。也就是说,大量产生的分神状况可能就是提高创造力的原因。

Baird解释说,在心智游移的过程中,大脑的执行和默认网络(Executive and DefaultNetworks)出现了相互作用。而在其他的认知过程中,这种相互作用较少。所以当思维漫游的时候,很有可能是这两个系统的碰撞促进了创意的“孵化”。

其次,心智游移的过程增强了无意识联想加工(Unconscious AssociativeProcessing),而这一过程促进了新奇的想法或者不常规的解决办法的生成。

总的来说,当我们在走神的时候,大脑的不同神经网络之间出现了碰撞。我们的思想也没有按照既定的路径行走,而是在浩瀚的未知领地随机游走探索,这种跌宕的随机性为创造力提供了火花,如果你够幸运,说不定在哪条林荫小道上就抓到了那个让人为之一振的“好主意”。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艺术家们总是会做一些令人匪夷所思但就是跟他们本身的职业无关的事以寻求灵感,可能在不专注的时候,精神飞扬思维漫游,灵感乍现的瞬间才会来的比较容易吧。

3.爱走神的人想的更远

相关研究表明,走神的时间越长,人们看问题的角度可能越长远。

延迟折扣(Delay Discounting)这个概念被广泛用于经济学、心理学等领域,代表了奖赏的价值随时间大打折扣的程度。

如果让人们在一个更小但立即能得到的奖赏和一个更大但需要花时间等待的奖赏之间做出选择,延迟折扣更高的人会更偏向于前者。这意味着,人们愿意牺牲长远目标来获得短期利益。

心理学家JonathanSmallwood研究了走神与延迟折扣的关系。在这篇2013年的研究中,Smallwood引发被试产生不同程度的“任务无关思维”(可以被理解为走神程度)。再测量他们的延迟折扣程度,如现在马上得到500块钱还是一周后得到800块钱。

结果发现,任务无关思维越多的被试选择一周后的800块钱的可能性越高。也就是说被试走神的时间越长,越愿意花更长的时间等待未来更大的奖赏。

这篇研究解释说,个体走神的时候,脑海中所思所想是与外部环境相隔离的,比如正在完成实验任务的你,可能分神思索着到底500块还是800块对你更有利。

这种自我产生的想法正代表了人们放开了对“此刻正发生的事件”的关注,避免了这些事件的干扰,从而将注意力放在与个人相关的问题上,更加耐心全面地思考这件事的好与坏以及如何选择才能得到长远的利益。

除此之外,根据之前介绍的走神与创造力的研究,走神的过程中可能也会让人们发现选项之外的更新奇绝妙的好主意。因此,爱走神的人也许可以制定一份充满了新奇又克制理性的长远计划(听起来是不是很棒!)

4. 你在走神的时候,正在解决问题

另外,走神的内容反映的是人们当前最关注的事件,可能是未解决的、令ta担心的或者希望达成的事。很多时候白日梦的发生是无意识的,我们的大脑似乎总是先于意识去坐立不安和跃跃欲试,比如你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的关注点就从数学公式游移到纠结了许久的要不要买健身卡的问题。

人的意识层面容量非常有限,同时处理几种信息就可能将认知资源占用,而无意识的容量却是很广阔的,所以走神的适应性功能之一就是连接意识与无意识,驱动那些令人牵挂的事主动涌现在个体的脑海中,让人们有意识地去解决他们,这就造成了人们的走神。

这么看来,走神本质上也可以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

相关标签: 发呆 心理诊所

相关阅读

  • 偷女生内衣裤属于心理疾病吗?从专业角度如何看待
    偷女生内衣裤属于心理疾病吗?从专业角度如何看待
    偷女生内衣裤这一现象常常引发大众的关注和讨论,大家都想知道它是否是一种心理疾病。专业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此类行为。接下来,将从多个方面专业解读偷女生内衣裤的行为,解开大家心中的谜团。偷女生内衣裤是 ...
    10-23
  • 偷内衣内裤是什么心理疾病?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
    偷内衣内裤是什么心理疾病?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
    在生活中,偷内衣内裤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仅是道德问题,背后或许隐藏着心理疾病。了解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能让我们更深入认识这一现象。接下来,就为大家剖析其中缘由。可能涉及的心理疾病恋物癖:恋物癖是 ...
    10-23
  • 偷内裤是种什么样的心理?一种难以启齿的癖好分析
    偷内裤是种什么样的心理?一种难以启齿的癖好分析
    在生活中,偷内裤的行为并不少见,但很多人对其背后的心理原因知之甚少。这一难以启齿的癖好,或许源于个体的特殊心理需求、情绪问题或认知偏差。接下来,我们就详细分析一下偷内裤背后的心理因素。性心理因素恋物癖 ...
    10-23
  • 小男孩偷胸罩是心理病吗?青春期可能出现的特殊行为
    小男孩偷胸罩是心理病吗?青春期可能出现的特殊行为
    当发现小男孩有偷胸罩的举动,很多人会疑惑这是不是心理病。青春期是个充满变化的阶段,孩子可能出现各种特殊行为。这些行为背后有着怎样的原因和影响呢?接下来我们一起详细分析小男孩偷胸罩及青春期其他特殊行为。 ...
    10-23
  • 女人内裤被偷有什么心理想法?受害者的真实感受和困扰
    女人内裤被偷有什么心理想法?受害者的真实感受和困扰
    当女人发现自己的内裤被偷,内心的波澜可想而知。她们可能会感到极度的不安,质疑周围环境的安全性。同时,羞耻感也会如影随形,觉得自己的私密物品被他人恶意窥视。接下来,让我们剖析受害者的心理想法和面临的困扰 ...
    10-23
  • 喜欢闻女生内裤气味是病么?这种特殊癖好是否正常
    喜欢闻女生内裤气味是病么?这种特殊癖好是否正常
    生活中若有人有喜欢闻女生内裤气味的特殊癖好,很多人会心存疑惑,这是不是一种病。要判断这种现象是否正常,需综合多方面考量。下面会从专业角度出发,分析其背后的缘由和判断依据。特殊癖好的定义与表现定义:特殊 ...
    10-23
  • 偷女孩内裤是什么心理?深入剖析这种异常行为
    偷女孩内裤是什么心理?深入剖析这种异常行为
    偷女孩内裤这一行为不仅违背道德,还让人感到困惑和不安。它反映出行为人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了解这种异常行为背后的心理成因,对于理解和预防此类事件有着重要意义,接下来为你详细解析。心理成因分析恋物癖心理: ...
    10-23
  • 得了癔症的病人有什么表现?常见症状盘点
    得了癔症的病人有什么表现?常见症状盘点
    癔症在临床上并不罕见,它会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诸多影响。想要识别癔症,就需要清楚其常见症状。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得了癔症的病人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对这些症状进行全面梳理。分离症状意识障碍:患者可能出 ...
    07-16
  • 癔症和抑郁症哪个严重?对比分析给你看
    癔症和抑郁症哪个严重?对比分析给你看
    在精神心理领域,癔症和抑郁症备受关注,它们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不容小觑。究竟癔症和抑郁症哪个更严重呢?这不能一概而论,我们可以从发病机制、症状特点、预后情况等维度进行对比,为你揭晓答案。症状表现对比癔症的 ...
    07-16
  • 癔症的俗称叫什么病?原来还有这样的称呼
    癔症的俗称叫什么病?原来还有这样的称呼
    你是否知道癔症在民间还有别的称呼?癔症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其俗称反映了不同地区对它的认知。搞清楚这些俗称,有助于我们更广泛地了解癔症相关知识。接下来为你揭开癔症俗称的神秘面纱。癔症常见俗称 ...
    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