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月经时腹泻可能与激素水平变化、前列腺素分泌增加、胃肠功能紊乱、子宫内膜异位症、肠易激综合征等因素有关。月经期腹泻通常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可能伴随腹痛或腹胀。

月经期间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下降,可能影响肠道蠕动功能。激素波动会导致肠道平滑肌收缩增强,加速内容物通过速度。这种情况属于生理性反应,可通过热敷腹部、饮用温姜糖水缓解,避免摄入生冷刺激性食物。
子宫内膜脱落时会释放大量前列腺素,该物质不仅引发子宫收缩,还会刺激肠道平滑肌。过量的前列腺素可能引起肠道痉挛和渗透压改变。建议使用暖宝宝热敷下腹部,必要时遵医嘱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等前列腺素抑制剂。
月经期自主神经调节失衡可能导致胃肠消化吸收功能障碍。部分女性会出现暂时性乳糖不耐受或食物过敏反应。可少量多餐进食易消化的粥类,适当补充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益生菌制剂调节菌群平衡。

异位到肠道的子宫内膜组织在月经期会发生出血性炎症,刺激肠壁引发腹泻。这类腹泻多呈现周期性发作,可能伴随肛门坠胀感。需通过妇科检查确诊,临床常用醋酸亮丙瑞林缓释微球等药物抑制异位内膜生长。
月经期激素变化可能加重原有的肠易激综合征症状。患者除腹泻外常有排便急迫感,但排便后腹痛缓解。建议记录饮食与症状关系,避免高FODMAP食物,必要时使用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调节肠道敏感度。

月经期腹泻期间应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散。饮食选择低纤维、低脂的温热食物,如山药粥、软烂面条等。避免摄入咖啡因、酒精及乳制品。若腹泻每日超过5次或持续3天以上,或出现发热、血便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排查感染性肠炎等疾病。平时可通过记录月经周期与消化道症状的关系,帮助医生判断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