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两性健康 青春期教育

全球现第5例艾滋病治愈者 艾滋被攻克?

发布者:知朱侠 时间:2023-5-6 11:19

2023年2月20日,德国杜塞多夫大学医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宣布,一名来自德国的53岁男子在接受干细胞移植后,其体内的HIV已被清除。据悉,他是第5个接受该手术后被治愈的患者。

近年来,艾滋病被治愈的病例不断出现,这是不是意味着人类打破了艾滋病的魔咒?这种治愈方法能被更多的人复制使用吗?

先来看,5位患者是怎么被治愈的

艾滋病毒主要侵犯人体的免疫系统,着重侵害的对象是CD4T淋巴细胞。与新冠病毒相似,艾滋病毒也需要一个侵入人体细胞的辅助受体——CCR5(可理解为打开细胞大门的钥匙)。倘若人体中没有这种受体,艾滋病毒也就不会不断破坏人体细胞,造成免疫系统的崩溃。巧的是,世界上第一位被治愈的艾滋病例,就与CCR5有关。

他叫蒂莫西·雷·布朗,同时患有白血病和艾滋病。2007年,布朗在德国柏林接受白血病骨髓移植治疗后,体内的艾滋病毒也被消灭了。在治疗白血病时,布朗首先接受了放射治疗以杀死癌细胞和在骨髓中产生癌细胞的干细胞,然后接受了来自健康捐赠者的骨髓的移植手术,用以产生新的血细胞。

这位骨髓捐献者携带CCR5-Δ32的基因突变,导致CCR5缺失。科学家分析,可能正是由于布朗在接受骨髓移植后,也有了这一宝贵的基因突变,使得新生的免疫细胞没有了能够与病毒相结合的蛋白质受体。病毒失去了侵入细胞的“钥匙”来增殖自己,最终被人体彻底清除掉了。

至此,布朗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位被治愈的艾滋病患者,也被称为“柏林病人”。很遗憾的是,之后近10年的时间内,类似“柏林病人”的治愈病例,没有再出现过。

再一次给艾滋病人带来希望的,是2019年著名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一位被称为“伦敦患者“的HIV感染者,在接受治疗淋巴瘤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疗法之后,HIV感染进入持续缓解,即使停止服用抗病毒药物,在随后的18个月里也没有发现HIV复发的迹象。随后,作者将发表于《自然》的“伦敦患者”在CCR5-Δ32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病情评估从“长期缓解(remission)”改为“治愈(cure)”。

2022年,“希望之城”和“纽约病人”被治愈。“希望之城病人”是1名66岁的艾滋病患者,他在1988年被诊断出感染了HIV-1病毒,此后,又患上了白血病,在2019年接受了骨髓移植治疗后,停用了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超过17个月时间,医生没有发现任何HIV-1病毒复制的迹象。该患者也是迄今为止实现艾滋病治愈的年纪最大的患者。“纽约病人”则是一名接受脐带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女性艾滋病患者,在停止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后,长达14个月没有检测到HIV病毒。

2023年,“杜塞尔多夫病人”出现,这名53岁的男性艾滋病患者在2011年1月被诊断患上了急性髓系白血病,他在2013年2月接受了一位女性捐赠者的CCR5-Δ32干细胞移植,在接受干细胞移植近6年后,停止抗逆转录治疗,此后,研究团队没有观察到HIV-1RNA反弹,或对HIV-1蛋白的免疫反应激增。

这五位艾滋病治愈者,有着很多的相似点。一是他们同被艾滋病和癌症缠身;二是都接受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三是愿意捐献骨髓的人必须携带CCR5-Δ32的基因突变,即对艾滋病毒有抵抗力。

人们常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那么,以上三个条件在治愈过程中分别占多少比重呢?咱们逐一来分析。

艾滋病毒感染者更容易患癌症

艾滋病起源于非洲,后由移民带入美国,不久之后,艾滋病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大洲。1985年,一位到中国旅游的外籍青年患病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后很快死亡,后被证实死于艾滋病,这也是中国第一次发现艾滋病。艾滋病之所以会置人于死地,就是因为艾滋病毒会使人的免疫功能失衡。

健康人的免疫功能平衡,身体里面的肿瘤、癌变细胞能够及时地被发现、清除,保持我们健康。但对于艾滋病毒感染者来说,由于他的免疫功能下降,细胞容易突变,特别是癌变,免疫系统无法控制,所以艾滋病毒感染者比健康人更容易产生肿瘤。据一项调查显示,40%以上的艾滋病毒感染者容易患恶性肿瘤,癌症逐渐成为艾滋患者的主要死因。那么,是否这些身患艾滋和癌症的病人都能做干细胞移植手术呢?

干细胞移植手术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

对于这五个治愈病例,我们可以说是找到了治疗艾滋病的靶点,但要想普及到更多人,依然是困难重重。

一是干细胞移植的安全性问题。病人在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之前,要进行强度很大的化疗,清空原有的骨髓造血系统。这意味着,此时患者的免疫功能几乎是零,就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即便能坚持完成造血干细胞移植,之后也可能会出现强烈的排斥、感染等现象,甚至造成死亡。

二是干细胞移植的应用有局限性。同种异体干细胞移植需要配型,并且仅限用于合并血液系统肿瘤(各类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以及恶性淋巴瘤)患者。前面我们提到,前两位被治愈的患者都是患有血液系统肿瘤,他们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初衷是为了治疗血液病。还比较幸运的是,他们找到了合适的配型。但是,这真的也很难。

自带CCR5-Δ32基因突变的幸运儿太少

人体中共有2万多个基因,基因是由碱基组成的。人体有30亿个碱基对(一半来自于您爸,一半来自于您妈),每一个基因都是由ATCG四种碱基排列组成,由于生物体本身的复杂性,所以基因的长度并不统一,各有差异。

在CCR5基因中,如果缺少基因编码区的32个碱基,CCR5基因就不能正常编码蛋白,也就成了所谓的CCR5-Δ32突变。然而,只有来自于父母的纯合的CCR5-Δ32突变,才能对抗艾滋病毒。但是,携带CCR5-Δ32的基因突变的人太少了。据相关研究统计,目前只有约1%的高加索人(主要是欧洲人)有这种纯合的CCR5-Δ32基因突变。找到这种“幸运儿”,并且人家还愿意捐献骨髓,难度有多大可想而知吧。

据联合国2021年的数据,目前全球约有3840万艾滋病毒感染者。其中,3670万是成年人,170万是15岁以下儿童。人类要想彻底攻克艾滋病,依然任重而道远。

相关标签: 艾滋病

相关阅读

  • 安全套带两个还是一个安全
    安全套带两个还是一个安全
    安全套使用一个即可达到避孕和防病效果,同时使用两个反而可能因摩擦增加破裂风险。正确使用合格的安全套能有效降低意外怀孕和性传播感染概率。单层安全套在规范使用下避孕成功率较高,乳胶或聚氨酯材质能有效阻隔精 ...
  • 生理期提前三四天属于正常吗
    生理期提前三四天属于正常吗
    生理期提前三四天通常属于正常现象。月经周期受多种因素影响,偶尔波动在3-7天内无需过度担忧。月经周期一般为21-35天,提前或推迟3-4天属于常见生理性波动。情绪紧张、压力增大、作息不规律或短期环境变化均可能导 ...
  • 安全套带反了有影响吗
    安全套带反了有影响吗
    安全套带反了通常没有实质性影响,但需立即更换新的安全套。安全套内外层材质相同,短暂反戴不会破坏避孕效果或导致感染风险,但反复翻正可能增加破裂概率或影响润滑剂分布。安全套设计为单向卷曲,正确佩戴时能自然 ...
  • 安全套带反了会得病吗
    安全套带反了会得病吗
    安全套带反了通常不会直接导致疾病,但可能增加避孕失败或感染风险。正确使用安全套是预防性传播疾病和意外怀孕的关键措施。安全套带反后若未更换直接使用,外层接触生殖器可能残留病原体,但概率较低。乳胶或聚氨酯 ...
  • 生理期不能同床吗
    生理期不能同床吗
    生理期一般不建议同床。月经期间女性生殖系统处于敏感状态,同床可能增加感染风险或加重不适症状。月经期子宫内膜脱落形成创面,宫颈口轻微扩张,此时同床容易将外界细菌带入阴道。阴道内环境改变可能破坏正常菌群平 ...
  • 去医院生产穿什么衣服
    去医院生产穿什么衣服
    去医院生产建议穿宽松舒适、方便穿脱的纯棉衣物,推荐分体式哺乳衣或开襟式睡衣,搭配一次性内裤和防滑拖鞋。分娩过程中衣物可能被羊水或血液污染,选择易更换的款式能减少不便。上衣优先考虑前开扣或侧开扣设计,便 ...
  • 安全套大小怎么选择尺寸
    安全套大小怎么选择尺寸
    安全套尺寸选择需根据阴茎勃起时的周长和长度决定,常见规格有中号、大号、特大号等,亚洲男性多适用中号。选择不当可能导致脱落、破裂或不适感。测量阴茎勃起状态下的根部周长是选择安全套的关键步骤。使用软尺绕阴 ...
  • 安全套错误的6大误区
    安全套错误的6大误区
    使用安全套时常见的错误主要有佩戴时机不当、未全程使用、未排出储精囊空气、重复使用、润滑剂选择错误、存放方式不当等。这些误区可能降低避孕成功率或增加性传播疾病感染风险。1、佩戴时机不当部分使用者会在阴茎 ...
  • 安全套大小如何选
    安全套大小如何选
    安全套大小需根据阴茎勃起时的周长选择,常见规格有标称宽度49-56毫米,对应周长98-112毫米。过大易脱落,过小可能影响勃起或导致破裂。选择安全套前需测量阴茎勃起后根部周长。用软尺绕阴茎最粗部位一周,记录毫米 ...
  • 跟老人住久了身体变差
    跟老人住久了身体变差
    与老人长期同住可能导致身体机能下降,通常与生活习惯差异、心理压力增加、环境适应能力减弱等因素有关。长期处于被动照顾状态可能减少自主活动量,而代际作息差异也可能影响睡眠质量。生活习惯差异是核心影响因素。 ...